此景分明谁会得。宋代。邵雍。溪翁昨晚步天津,步到天津伫立频。洛水只闻煎去棹,西风唯解促行人。山川惨淡笼寒雨,楼观参差鏁暮云。此景分明谁会得,欲霜时候雁来宾。
《二十二日晚步天津次日有诗》是宋代文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溪翁昨晚步天津,
步到天津伫立频。
洛水只闻煎去棹,
西风唯解促行人。
山川惨淡笼寒雨,
楼观参差鏁暮云。
此景分明谁会得,
欲霜时候雁来宾。
中文译文:
昨晚溪边老人漫步到了天津,
在天津停留久久地站立。
只听到洛水上的船声渐远,
西风只能催促行人前行。
山川苍凉,笼罩着寒雨,
楼台阁观参差错落在晚霞中。
这景色明明白白,有谁能够领会,
等到寒霜时节,雁群才会来作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老人在二十二日的晚上漫步到天津的情景。诗中以自然景观和气候变化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首先,诗人通过描述老人在天津停留的情景,展现了他对这个地方的留恋和情感。他在天津伫立久久,给人一种沉思的感觉。洛水的船声渐行渐远,西风催促着行人前行,传递出岁月流转、时光不停的意象。
其次,诗中的山川和楼观被描绘得苍凉而寒冷,笼罩在阴雨之中。这种凄凉的景象象征着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常。楼台阁观参差错落在晚霞中,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慨。
最后,诗人提到这样的景色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和领会。等到寒霜时节,雁群才会来到这里,这里象征着一个寂寞的地方,只有在特定的时候才会有人来访。这种孤独和寂寞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思考和感慨。通过自然景观和季节变化的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领悟,以及对人情冷暖和孤独寂寞的思考。这首诗词在情感和意境上给人一种深沉和幽寂的感觉,展示了邵雍细腻的感受和独特的艺术表达能力。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