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则火用会。宋代。邵雍。地以静而方,天以动而圆。既正方圆体,还明动静权。静入必成润,动极遂成然。润则水体具,然则火用会。水体以器受,火用以薪传。体在天地后,用起天地先。
《观物吟》是宋代哲学家邵雍的作品。这首诗词描述了地和天的特性,并着重强调了静与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的作用。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地以静而方,
天以动而圆。
既正方圆体,
还明动静权。
静入必成润,
动极遂成然。
润则水体具,
然则火用会。
水体以器受,
火用以薪传。
体在天地后,
用起天地先。
诗词的意境表达了一种哲学思考,探讨了宇宙的本质和运行规律。首先,地被描绘为静止而方正的象征,而天则被描绘为动态而圆满的象征。作者认为地的本质是静的,而天的本质是动的。
接下来,诗词提到了"正方圆体",这里指的是宇宙的形态和结构。作者认为宇宙的形态既包括了静态的方和动态的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完整体。
诗词中还提到了"静"和"动"之间的权衡关系。作者认为,当静与动相互结合时,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二者相得益彰。静入必成润,指的是静态的润物之美,而动极遂成然,则指的是动态的极致完善。
进一步,诗词表达了润和燃的象征意义。润代表水的本质,它通过静态的状态来承载事物;而燃则代表火的运用,通过动态的传递来实现事物的变化。水与火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最后,诗词指出,水体以器受,火用以薪传。这里强调了宇宙中事物的体和用之间的关系。事物的本质体现在天地之后,而事物的运行和使用则起源于天地之先。作者通过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了宇宙的秩序和规律。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宇宙本质和秩序的思考。通过地与天、静与动、润与燃之间的对比和结合,诗词传达了一种探索宇宙奥秘和哲学思辨的意境。同时,它也倡导了一种平衡和谐的宇宙观。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