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物吟

观物吟朗读

《观物吟》是宋代哲学家邵雍的作品。这首诗词描述了地和天的特性,并着重强调了静与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的作用。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地以静而方,
天以动而圆。
既正方圆体,
还明动静权。

静入必成润,
动极遂成然。
润则水体具,
然则火用会。

水体以器受,
火用以薪传。
体在天地后,
用起天地先。

诗词的意境表达了一种哲学思考,探讨了宇宙的本质和运行规律。首先,地被描绘为静止而方正的象征,而天则被描绘为动态而圆满的象征。作者认为地的本质是静的,而天的本质是动的。

接下来,诗词提到了"正方圆体",这里指的是宇宙的形态和结构。作者认为宇宙的形态既包括了静态的方和动态的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完整体。

诗词中还提到了"静"和"动"之间的权衡关系。作者认为,当静与动相互结合时,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二者相得益彰。静入必成润,指的是静态的润物之美,而动极遂成然,则指的是动态的极致完善。

进一步,诗词表达了润和燃的象征意义。润代表水的本质,它通过静态的状态来承载事物;而燃则代表火的运用,通过动态的传递来实现事物的变化。水与火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最后,诗词指出,水体以器受,火用以薪传。这里强调了宇宙中事物的体和用之间的关系。事物的本质体现在天地之后,而事物的运行和使用则起源于天地之先。作者通过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了宇宙的秩序和规律。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宇宙本质和秩序的思考。通过地与天、静与动、润与燃之间的对比和结合,诗词传达了一种探索宇宙奥秘和哲学思辨的意境。同时,它也倡导了一种平衡和谐的宇宙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

猜你喜欢

攲枕目双炯,触屏肠九回。玉虫迷眩雾,银鹿伴饥雷。

清梦虽惊隔,丹心未猝灰。青萍聊把玩,尘匣为谁开。

()

浩浩北风吹战尘,还乡无复见乡人。四郊荒草斜阳外,一树寒梅野水滨。

偶有新诗题甲子,勿惊初度过庚寅。僧庐夜宿明朝别,默念莪蒿泪满巾。

()

轻于蝉翼薄于纱,阑画乌丝整又斜。不用文人愁纸贵,淡黄遍种瑞香花。

()
昔是波底沙,今为陌上尘。
曾闻清泠混金屑,谁谓飘扬逐路人。
悠悠万物难自保,朝看穠华暮衰老。
须知铅黛不足论,何必芳心竞春草。
()

里旅闻遗燎,连甍委夕煨。
初无徙薪智,枉被及鱼灾。
勺水宁堪救,三车谅未摧。

()
阖闾门外草如霜,到此踌躇欲断肠。
红阵教成人已去,黄池会罢事堪伤。
将雏野鹿衔枯荠,挟子宫乌噪夕阳。
越蠡扁舟漭无所,五湖风浪白茫茫。
()
朝过溪头听水鸣,似哀如怨百般声。
皈来依旧鸣未了,知向何人诉不平。
()
鹅溪白茧光昭回,上实罗浮山南绝壁之寒梅。
霜台铁面太孤峭,槎牙诘曲可望不可摧。
我疑华光道人云水绝,为花缚神惟有月。
胸中若无一片冰雪心。
()

楚楚山下茨,移种托庭隅。
色泽纷跼蔓,绿阴互相逾。
秋虫鸣其根,黄雀欣所居。

()
雪立空庭畴堕宾,丹山握手履芳尘。
石人破晓初移位,玉女羞明却转身。
去意江湖频挂梦,回头棠棣一成春。
丛林衰色待膏沃,侧耳风霆起蛰鳞。
()
衮绣蝉联三重客,朝回晓日曈昽。
绿杨门巷拥花骢。
喜承天上语,来作主人公。
况值瑶林风露爽,冰轮碾上晴空。
()
手板广缘替荷锄,从渠争挟子公书。
三年已办青箱蠹,一饱才分代舍鱼。
烟烬萁炉朝兀兀,窗明风霰夜疎疎。
独思把酒看君醉,墨汁淋浪点翠裾。
()

水亭过雨。夹岸凉生树。疏箔捲,微风度。圆荷翻翠盖,暗柳摇烟缕。

东岭外,微云破处银蟾吐。

()

竹石寒相倚,云窗晓共开。
闲身方外去,幽意静中来。
坠响风随箨,移阴日上苔。

()

日食槟榔口不空,南人口让北人红。灰多叶少如相等,管取胭脂个个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