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曾探水

出自宋代释慧方的《颂古三十八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ào zhōu céng tàn shuǐ,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
赵州曾探水,茱萸无一滴。
东觑西觑了,拄杖便靠壁。
沧海深处归,何人辨端的。
()
拄杖:1.执持。三国魏曹操《陌上桑》:“食芝英,饮醴泉,拄杖桂枝佩秋兰。”2.支撑着拐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韩康伯病,拄杖前庭消摇。”宋苏轼《次韵参寥寄少游》:“当年步月来幽谷,拄杖穿云冒夕烟。”3.手杖,拐杖。唐钱起《题延州圣僧穴》诗:“四时树长书经叶,万岁巖悬拄杖籐。”宋陆游《晚步江上》诗:“高柳阴中扶拄杖,平沙稳处据胡牀。”明马愈《马氏日抄·憨皮袋》:“乃贯休所画弥勒佛像,横一拄杖挑皮袋於背,腰间曳一蕉扇。”鲁迅《故事新编·理水》:“‘禹来治水,一定不成功,如果他是鲧的儿子的话,’一个拿拄杖的学者说。”
沧海: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

中文译文:《颂古三十八首》
宋代 释慧方

赵州曾探水,
茱萸无一滴。
东觑西觑了,
拄杖便靠壁。

沧海深处归,
何人辨端的。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高僧释慧方的作品,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禅宗的智慧和洞悉。

诗的开头以赵州(赵州浩然)来引发思考。赵州是一个禅宗名僧,诗中提到他曾探寻水的奥秘,但结果是茱萸(一种红色的树木)没有一滴水。这突出了禅宗强调的“不染一切”,即不陷入对于事物的执着和表象的误解,而是直接认知事物的本质。

接着诗人表达了东觑西觑,不断寻找却无从得到的情况,然后以拄杖倚在壁上作为比喻。这里拄杖象征着陪伴和支撑,壁则代表禅宗寻求的境界以及修行的环境。通过这样的比喻,诗人在暗示悟者应当依靠内心自身的力量,而不是依附于外物。

最后两句“沧海深处归,何人辨端的。”或许是对于禅宗境界的描摹。沧海深处归的意思是寻找真理并最终回归自身,归于本真。而何人辨端的则表明何人能够真正理解禅宗的真谛,指出深奥智慧的禅宗思想并非是简单可以理解和解释的。

整首诗表达了禅宗思想的核心:超越表象,寻求真理归于本源。通过禅宗语言和修行的符号,表达了内心的寂静与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