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清代。袁枚。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翻译
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交授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四库》(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四库。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显出忧惧的样子,抚摸玩赏那东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给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一声“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这样看来,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而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遇到我吧?(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我)写下这篇说,让(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注释
[1]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2]生:古时对读书人的通称。
[3]授:交给,交付。
[4]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
[5]七略四库,天子之书:七略四库是天子的书。西汉末学者刘向整理校订内府藏书。刘向的儿子刘歆(xīn)继续做这个工作,写成《七略》。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四库。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
[6]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那汗牛塞屋的是富贵人家的藏书。这里说富贵人家藏书很多,搬运起来就累得牛马流汗,放置在家里就塞满屋子。汗,动词,使……流汗。
[7]祖父:祖父和父亲。“祖父”相对“子孙”说。
[8]弃者:丢弃的情况。
[9]无论:不用说,不必说。
[10]然:这样。
[11]夫(fú)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
[12]强(qiǎng):勉强。
[13]惴惴(zhuì):忧惧的样子。
[14]摩玩:摩挲(suō)玩弄,抚弄。
[15]业:业已、已经。
[16]高束:捆扎起来放在高处。束,捆,扎。
[17]庋(guǐ):放置、保存。
[18]姑:姑且,且。
[19]俟(sì):等待。
[20]异日:另外的。
[21]尔:语气词,罢了。
[22]难致:难以得到。
[23]与:给。
[24]形诸梦:形之于梦。在梦中现出那种情形。形,动词,现出。诸,等于“之于”。
[25]切:迫切。
[26]如是:这样。
[27]故有所览辄省(xǐng)记:(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所以看过的就记在心里。省,记。
[28]通籍:出仕,做官。做了官,名字就不属于“民籍”,取得了官的身份,所以说“通籍”。这是封建士大夫的常用语。籍,民籍。通,动词,表示从民籍到仕宦的提升。
[29]俸:俸禄,官吏的薪水。
[30]落落:堆积的样子。
[31]素蟫(yín):指书里蠹虫。
[32]灰丝:指虫丝。
[33]卷(juàn)轴:书册。古代还没有线装书的时期,书的形式是横幅长卷,有轴以便卷起来。后世沿用“卷轴”称书册。
[34]少时:年轻时。
[35]岁月:指时间。
[36]类:似、像。
[37]公:动词,同别人共用。
[38]吝:吝啬。
[39]归:还。
[40]为一说,使与书俱:作一篇说,让(它)同书一起(交给黄生)。
黄允修是个上进的青年,读书万卷,知识渊博。在那时候,并没有图书馆,所以要想读到书就得自己去买,而他只是个穷书生又没什么银子,所以常去当地藏书人家借书来读,但借书也并非易事,书一般系主人珍藏,大多不愿外借,况且有时自己也会用,也不愿借出。
所以,黄允修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自己也有个大书房,上藏天文,下藏地理,中间藏世间历史。没银子,自然不能把爱读的书都买回来,幸好当地有个叫袁枚的学者赏识黄允修,每次都会借书给他。
一天,他又去袁枚家里,想借本《东坡七集》来研究一个宋词。袁枚是个好客之人,见黄允修谈吐不凡喜求上进,是打心眼里喜欢,刚好有人从岭南送来荔枝数颗,便邀黄允修一起品尝。
吃完荔枝,袁枚便带黄允修讲书房,并向黄允修讲宋史。黄允修打算赴京赶考,想向袁枚借些银子买书。袁枚是个小心眼之人,怕黄允修此去无回,能不能中尚未知卜,便不想借他。但交往多日,怕允修对他有成见,何况他也是方圆面里的大学者。矛盾之下,袁枚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在一番慷慨陈词的教育之后,袁枚挥笔而就了一篇关于借书有什么好处的文章,就是现在我们读到的《黄生借书说》。
袁枚在文章里大讲借书的好处,借来的书才珍贵,买回来的书不会好好读之类,还以皇宫贵族、富甲一方的仕族打了一番比方,说四库全书有几个人读,祖辈藏书子孙辈弃书的多的是,末了还献身说法,说自己小时候就常去一户姓张的人家借书,因为是借来的,所以非常珍惜,晚上都能梦到书中读的内容。还夸下海口,说如果借他的书回去读,黄生定能高中!
黄生一向崇拜袁枚,被这番言语迷惑的晕头转向。于是再不提借银子的事,借了一大撂书并带着《黄生借书说》一并回家去。经过一番苦读,次年黄允修去考试,果然中了名进士,并任邻县的知县一职。
作者认为自己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是非常不幸的,而黄生能与作者“公书”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作者要黄生“知幸与不幸”,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我们当代的读书条件比起黄生来又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刻苦读书。如果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自己应该多反省,知警惕。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求学。
课文围绕中心,夹叙夹议,层次清楚地阐明事理。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出人意料,引人深思,随后围绕着这个中心,逐层展开阐述。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运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虽然是“书非借不能读”,但很明显,仅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论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说”本身不同于规范、正统的论说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一位才子气颇重、任性适情的人。因此,我们更宜于把本文视为作者在有感而发的情况下率性而为的一篇带有游戏性质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对逝去的青年光阴的怀念、对如今自己的自嘲,而主旨则在鼓励、教育黄生,只是没有板起面孔来。
中心:作者就黄生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黄生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
本文大致可分两段。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第一段是这一部分的首领段,先说黄生借书,缘事而发引出下面议论。第二段在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后,一连用了“天子”、“富贵人家”没有几个读书者和“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初步证明;并以“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句,深化了论点,扩展了论题;再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强假焉”)和属于自己的东西(“吾所有”)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做对比论证,证明了“天下物皆然”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的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第三段又以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为有力论据,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课文为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1)藏书(物)者和借书(物)者对书的不同态度和心理的对比;(2)“我”幼时遇张氏吝书之不幸与黄生遇“我”公书之幸的对比;(3)“我”年少时借书苦读与做官后有书不读的对比。总之,这部分围绕中心观点,有议有叙,层次清楚地阐明了事理。第二部分(第四至五段):在上述充分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遇到肯“公书”的人,向黄生提出希望,读书必专,归书要速。最后一段照应开头,也是在点出写这篇“说”的目的:勉励他应该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袁枚。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曹娥墓。宋代。翁逢龙。何朝无朽骨,此地尚清阴。冢上独根树,江边孤女心。化钱烧石燥,落叶渍泥深。长有英灵在,风平烟浪沉。
偈倾一百三十三首。宋代。释法薰。寻常颠说倒说,何曾开口动舌。不妨雪上加霜,更与诸人一决。
老将至矣弗知年,愤乐循环何日圆。洙泗源流惭后觉,函关气候喜如前。
高僧策杖勤提喝,舟子讴歌迭往还。江上曲终人不见,蒹葭白露望中迁。
庚子偕大岁和尚与傅司马等重登元魁塔文昌阁再赋十律 其二。明代。李士淳。老将至矣弗知年,愤乐循环何日圆。洙泗源流惭后觉,函关气候喜如前。高僧策杖勤提喝,舟子讴歌迭往还。江上曲终人不见,蒹葭白露望中迁。
漫兴二首 其一。清代。周馨桂。无端沧海竟扬尘,何处壶中可避身。一物兴衰犹有数,百年生死不由人。阴符夜雨开陈箧,春水朝晴理钓纶。愁说著书消岁月,罪言安得达枫宸。
赏瑞香催海棠五首。宋代。王洋。刺绣窗前午梦惊,骊驹堂上礼初成。旁无粉黛灯笼锦,顿解饥寒瓠子羹。
孔雀。唐代。李郢。越鸟青春好颜色,晴轩入户看呫衣。一身金翠画不得,万里山川来者稀。丝竹惯听时独舞,楼台初上欲孤飞。刺桐花谢芳草歇,南国同巢应望归。
罗蔚村孝廉。清代。林朝崧。忽降文星蓬荜中,积年渴想扫俱空。杜门冯衍才方退,卖赋相如道未通。身贱逢人多白眼,时危随地有蚕丛。与君一夕谈衷曲,陡觉颜销镜里红。
潇湘渔父歌。宋代。唐人鉴。乾淳老人气岳岳,破冠穿履行带索。撑肠拄肚书万卷,临风欲言牙龄落。
夜坐。明代。完璞琦公。雨入寒竹响,风吹枯桑疾。微灯照孤坐,余香綍清室。念敛尘虑泯,神明定光出。同体不同知,兹理一何密。
二色宫桃。唐代。无名氏。镂玉香苞酥点萼。正万木、园林萧索。惟有一枝雪里开,江南有信凭谁托。前年记赏登高阁。叹年来、旧欢如昨。听取乐天一句云,花开处、且须行乐。
追欢三载别今朝,对酒离魂黯欲消。楚国行春迎露冕,邮亭卜夜驻星轺。
残鸡唱断风生柝,万马声寒月送潮。暂歇梨园留刻烛,莫教红蜡一时烧。
送屠使君至芋江是夕留饮驿亭以梨园佐觞使君首倡依韵奉荅。明代。徐熥。追欢三载别今朝,对酒离魂黯欲消。楚国行春迎露冕,邮亭卜夜驻星轺。残鸡唱断风生柝,万马声寒月送潮。暂歇梨园留刻烛,莫教红蜡一时烧。
冬日题旧社何秀才书堂 其一。清代。孙元衡。便是佳山水,书堂得自然。庭无新种树,池有不枯泉。几砚惟粗具,茶瓜罕俗筵。小窗横竹榻,深稳足安眠。
寄怀三首。宋代。李覯。根生但为松,翼飞但为凤。王侯尚可轻,道义本来重。癡儿似婢妾,寸步矜恩宠。傍人忍笑时,佯把衣祛弄。
过董叔达故居。宋代。王休。短石拂荒阡,诵君孝行全。甘泉潜易地,至德上通天。明诏再三下,承欢八十年。草堂遗址在,溪水绕涓涓。
比在阜城寺中韵所得语还里任伯首和之因并录传冀有相广者 其六。宋代。王安中。便凉即嗜眠,煮茗还破睡。不为蚁穴战,犹寻蟹眼沸。果欲梦何梦,应知味非味。
鹧鸪天。宋代。葛长庚。西畔双松百尺长。当时亲自见刘王。山前今日莲花水,往者将军洗马塘。南粤路,汉宫墙。晚风历历说兴亡。摩挲东晋苍苔灶,细说仙翁炼药方。
霜天晓角 题采石矶蛾眉亭。明代。徐媛。双峰耸碧。寒玉雕秋壁。天半凝螺千尺,横无限、青青色。涛声惊岸拍。似撼湘灵宅。天际镜沉鸾去,空留得、春山迹。
和鲁望风人诗三首。唐代。皮日休。刻石书离恨,因成别后悲。莫言春茧薄,犹有万重思。镂出容刀饰,亲逢巧笑难。日中骚客佩,争奈即阑干。江上秋声起,从来浪得名。逆风犹挂席,若不会凡情。
腊八日怀圣仆。明代。葛一龙。怀君八日语,五见十年中。险阻贫兼病,西南北又东。两乡侈各健,一粥喜遥同。木末临清晓,应披看雪红。
九日游尧山。宋代。黄裳。谁见东巡驻六龙,秋山留与醉吟翁。人非物是纷华外,古往今来想望中。云日万年兴素节,士民千里闹晴空。黄花盈首犹教掺,一笑从他落帽风。
赋以鹤羽代银甲。宋代。琴士。峄阳孤桐鸣素丝,玉为轸兮金为徽。四珍合就已奇绝,犹嫌指声未清彻。负金翅管长且尖,剪成爪样鸾胶粘。轻弦入手剩超越,却笑弹筝后银甲。要知妙处岂在声,一抚一拍如渊明。劝君会此不须话,世不宜真只宜假。
素馨花。明代。刘祖满。翠积花田玉露繁,幽香微度近黄昏。浪传点额宫人魄,那解侬家侍女魂。
浪淘沙令(菊)。宋代。王炎。秋色满东篱。露滴风吹。凭谁折取泛芳卮。长是年年重九日,苦恨开迟。因记得当时。共捻纤枝。而今寂寞凤孤飞。不似旧来心绪好,惟有花知。
戏联食(潺氵换鱼)体取其骨糜肉之化义。宋代。白玉蟾。何其秀且明,而况清以美。不醉将如何,无吟讵自己。凡与共此者,但须行乐耳。无意固必我,可久速仕止。离合忍复道,光阴能有几。相对默不言,新篘多且旨。玄中难致诘,圣处可胜纪。何为是栖栖,未免聊复尔。
天仙子 其六。清代。毛奇龄。鱼网劈来螺粉滑。臂痕细压金条脱。背人写就两行欹,花胜缬。银缕结。纤指斜封惹脂沫。
玉阑干。宋代。杜安世。珠帘怕卷春残景。小雨牡丹零欲尽。庭轩悄悄燕高空,风飘絮、绿苔侵径。欲将幽恨传愁信。想后期、无个凭定。几回独睡不思量。还悠悠、梦里寻趁。
百字歌/自度曲。唐代。无名氏。乾坤孕秀,正人间六月,下弦时节。生此清奇潇洒客,秋水精神玉骨。才吐天芳,毫挥月颖,更彬彬文质。图南得志,抟风高展鹏翼。好是大器难淹,暂陪庾使,赞画光原隰。台省即须登衮衮,黄阁平章有日。崔室称觞,莱庭戏彩,中外欢声溢。祝君延寿,箕星上应南极。
得曾汝诚书。明代。江以达。忆别何耿耿,此怀谁得开。故人千里外,隔岁一书来。道直存封事,时危属草莱。不知游子恨,翻作逐臣哀。
石千里来自崑山陈阔未几倏尔言别辄成诗少舒。宋代。陈之茂。乌鹊巢空坛,鸾凤伏荆杞。怀抱发永叹,感深念君子。斯人在空谷,弗御纨与绮。松柏培不荣,芝兰种不起。浩浩岁月移,日暮雪霜底。物理固非常,循环有终始。但保千金躯,清尊倾绿蚁。
冯潜夫归蜀有作歌以相其行者因借韵为饯。元代。周权。霜横空兮气凝肃,风惊沙兮声簌簌。送游子兮西还,膏吾车兮渡泸曲。子之家兮岷峨,西行万里兮居将卜。蜀道难兮猿攀,缘峡水怒兮龙喷薄。顾万钟兮焉求安,一瓢兮自乐。田宽閒兮涧阿,山窈深兮盘谷。钓清溪兮友吾鸥,歌白石兮饭吾犊。食无鱼兮不如归,返屠羊兮分自足。嗟岁年兮迟暮,念众芳兮摇落。嗟聚散兮须臾,将气谊兮永托。歌击节兮尽欢,属离觞兮更酌。渺余怀兮何言,溯孤云兮寥廓。
北山三咏其一——宝公塔。宋代。王安石。道林真骨葬青霄,窣堵千秋未寂寥。宝势旁连大江起,尊形独受众山朝。云泉别寺分三径,香山幽人止一瓢。我亦鹫峰同听法,岁时歌员岂辞遥。
吴·濡须坞。唐代。孙元晏。风揭洪涛响若雷,枕波为垒险相隈。莫言有个濡须坞,几度曹公失志回。
赠李广文。明代。胡应麟。旧国天都近,新斋婺女悬。彩飞江令笔,青挟郑公毡。三洞云携屐,双溪雪放船。无誇沈侯句,苜蓿诵嘉篇。
匏瓜诗 其三。元代。魏初。此书不可废,此酒不可无。醒时自漉酒,醉后还枕书。人生天地间,穷达竟何如。
送张叔麟别驾归永嘉。明代。徐熥。言别泪潸然,况君非少年。残莺孤店雨,羸马断桥烟。剑已分雷焕,刀犹佩吕虔。故山邻雁宕,莫惜系书传。
凤台凉月。明代。黎民怀。忆昔台端集凤凰,至今遗迹仰高冈。一轮光溢琼霜净,万籁声稀白露瀼。天上灵娥原有药,人间仙客祇分香。孤高不尽团团意,留照庭前菊愈芳。
醉太平。清代。姚燮。露华满天。月华荡烟。隔波人影娟娟。在荷边柳边。天仙水仙。新怜旧怜。回灯恰并双肩。弄三弦四弦。
失题 其三 芙蓉。明代。徐庸。万朵芙蓉绿渚滨,露香清照水粼粼。锦云深处鸳鸯宿,秋色浑如富贵春。
阮郎归(咏春)。宋代。赵长卿。和风暖日小层楼。人闲春事幽。杏花深处一声鸠。花飞水自流。寻旧梦,续扬州。眉山相对愁。忆曾和泪送行舟。清江古渡头。
即事二首。宋代。张耒。嚣尘屏繁务,幽独会夙心。惟时孟春月,微禄归园林。下有采微径,上有知时禽。终日自啸歌,寂无邻里音。冉冉溪日下,悠悠山霭阴。兴阑下绝巘,新月出遥岑。
数日不作诗。宋代。陆游。吾诗郁不发,孤寂奈愁何!偶尔得一语,快如疏九河。黄流舞活荡,白雨助滂沱。门外无来客,花前自浩歌。
同范智闻五月十四日夜赏月。宋代。刘子翚。微风净郊原,暮色含清夏。层巅月欲上,炯炯木叶罅。丰姿一发亏,爽气千毫射。流光不著地,黄抹溪西舍。翩然释峤飞,云流鳞鳞化。常恐螺髻青,失此骊珠挂。奇观天所吝,老眼得屡借。不嫌神太清,跣立高梧下。故人肯留连,一笑偶良夜。浊醪勿虚杯,庭缟醉可藉。
寄西峰道士七首 其三。元代。刘永之。百尺飞楼接太清,万年枝上月华明。鹿车入谷无人见,应是仙人卫叔卿。
送许棠先辈之官泾县。唐代。郑谷。白头新作尉,县在故山中。高第能卑宦,前贤尚此风。芜湖春荡漾,梅雨昼溟濛。佐理人安后,篇章莫废功。
送原都御史安抚荆襄流民。明代。张弼。重臣承诏下銮坡,荆楚流民属抚摩。草莽顿开新郡县,风尘不到旧山河。竞耕弃土谋生足,始脱穷途感德多。应是瑰辞纪功德,高崖千尺为公磨。
挽薛艮斋。宋代。陈枢才。晁董科名累,向雄利禄儒。惟公传洛学,处世类齐竽。湖外严兵戍,神畿析使符。恍然成昨梦,一吊束徐刍。
典试院中杂作五首皆言取士之法而各有所喻焉 其三 邓林木。明代。苏仲。吾闻邓林木,连阴遍千里。自从开辟来,斲伐非一纪。是谁持斧柯,历阅林麓里。社栎非所用,樗散非所喜。所得在良材,所获须杞梓。或逢沈与檀,骨干千年止。蜿蜒龙蛇枝,逢者不顾矣。兹特非等閒,金璧安敢比。中蕴二五精,天香透肤理。直可荐郊庙,不敢语凡鄙。果遇巨眼人,持归献天子。
柴潭楼(在汝宁)。明代。何乔新。金源立国雄且武,蹴宋歼辽跨中土。岂知中叶渐陵夷,虓阚凭陵有蒙古。燕京南迁到汴京,花帽不守杏花营。黄河已失合达死,犹欲假息悬瓠城。悬瓠頟頟近荆楚,京湖亦有复仇举。长围已合效鱼丽,痴心尚恃柴潭固。柴潭楼下碧漪漪,上有伏弩下潜螭。一朝决之入汝水,螭亡潭涸竟奚为。幽兰轩中苦复苦,分取遗骸藏宋圄。当年忠烈冠华夷,惟有忠臣忽斜虎。
山园杂赋。宋代。陆游。藤阴初覆架,菱蔓渐穿萍。水绕篱根绿,山从树罅青。长辞帝所梦,不媿草堂灵。赖有黄醅法,终年任醉醒。
鸳鸯湖棹歌 之八十一。清代。朱彝尊。野王台废只空墩,翁子坟荒有墓门。舍宅尚传裴相国,移家曾住赵工孙。
谒金门。宋代。赵崇。春意泄。香重一枝梅雪。寒透玉壶冰暗结。玉奴情更劣。似语还羞奇绝。妒白怜红时节。酒力未醒双眼缬。一帘风弄月。
白金小还丹歌 其五。唐代。罗公远。一味白金,固人衰朽。杂性难防,同心易守。服食千粒,百日无咎。万痾渐除,天地同寿。
贺张父寺丞新长凤雏。宋代。杨万里。念君只欠一英雏,万事今君足也无。想见碧梧森翠竹,敢嘲老蚌出明珠。只今小德啭春鸟,後日熊见捉蹇驴。自古相门长出相,烟楼一橦莫教输。
闻警 其二。明代。王世贞。寇盗方如猬,何时望息肩。风烟昏大海,战伐党高天。有信迷凶吉,无家总后先。不堪车马地,肉食共愁年。
东斋杂书。宋代。陆游。吾庐虽甚陋,窗扉亦疏明。开卷冬日暖,曲肱暑风清。昨日一鸟鸣,今日一木荣,欣然与之接,悲慨何由生?
百香诗 其三十七 蔷薇。元代。郭居敬。亭亭画架倚东墙,叶引芳条近绿杨。帘额低垂春昼永,一庭红雪暖气香。
寄罗洗马 其一。明代。庄昶。旧学相期祗自云,一言群议正纷纷。白头看尽浮云过,明道先生果是君。
咏史上·中山靖王胜。宋代。陈普。樛木螽斯耳未闻,中山无屋贮儿孙。临分自洒黄泉泪,不在区区骨肉恩。
赵玿赴成都府广都县尉以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为。宋代。李廌。昔余旅长洲,寄傲碧江潭。十年客风埃,留滞困周南。冉冉老将至,兀兀漫穷探。故人各变化,漂零空自惭。
和人秋归终南山别业。唐代。钱起。旧居三顾后,晚节重幽寻。野径到门尽,山窗连竹阴。昔年莺出谷,今日凤归林。物外凌云操,谁能继此心。
重访马碧梧。宋代。汪元量。万里远行役,十年良可哀。前辈古风在,故人今雨来。绝口不言事,挽须惟把杯。种得碧梧树,春风花自开。
解愁。金朝。王哲。堪叹世间迷误,转转增隆,怎得*难。被他同等,一例相赞。每每攒头聚复散。总做作、百端缭乱。这鬼使暗里、常常把你细算。待临头,看痴汉。越骋惺惺,伶俐高强,欺慢无惮。大遇尤、罔圣昧神厮玩。此则看看业限贯。怎生躲避,也难逃窜。见追贴、个个添烦恼,共拚尽阴司断。
悼亡女二首 其一。清代。沈蓉芬。折钗曾记断肠时,花谢香消意转痴。精卫未忘填海恨,女娲空繫补天思。言从永别难为述,病到求生更不支。从此绿窗书帖冷,频年悔教苦吟诗。
和魏仆射还乡。唐代。张说。富贵还乡国,光华满旧林。秋风树不静,君子叹何深。故老空悬剑,邻交日散金。众芳摇落尽,独有岁寒心。
满路花 偶赋,用弇州春游韵。清代。邹祗谟。巫云驻影红,湘水留痕绿。好腰偏绰约、轻纨束。横波一点,占断千行玉。绣帘才半揭,那许消魂,烟朝月夕偷宿。相逢瞥眼,便是相看熟。避人归僻径、青蛾蹙。金蝉小整,风动惊银竹。重到回廊曲。细晕红潮,恰如初醉醽醁。
伯兮。先秦。诗经。伯兮朅[1]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2]。
送别赵叔良 其一。明代。黄公辅。暌违岁籥几更端,异地相携叹路难。世界共怜山有浪,人情谁谓井无澜。寒来范叔袍何在,迹托逢盟冠已残。莫道江河去不返,海门试把汐潮看。
赠别陈明水三谢四首 其二。明代。王渐逵。象龙不致雨,画饼难充饥。如何道学者,高谈使人疑。八珍有成谱,五鼎方朵颐。虚言竟无益,枵腹徒怅咨。不如菽与粟,饔飧有馀资。所以君子心,慥慥恒若兹。相期不在言,赘言亦支离。
赠陈全人。清代。梁朝钟。先生古之天民欤,藏则可卷行则舒。不欲斯民终缺陷,遂先置身在唐虞。苍生日望安石出,吾道伊赖虞卿书。丰草长林何足数,雨霖天下皆耕锄。
皇雅十首 其三 耆武。宋代。尹洙。耆武定功,时惟二方。淮服其乂,海南遂荒。孰孱而盭,孰暴而猖。自底不譓,乃终灭亡。帝戒二俘,同即尔诛。予惟民无辜,休息是图。时其辑矣,宁威独夫。帝嗟污邦,久罹于兵。或暴下以征,或敷虐以刑。予命中典,协于图经。民服德音,室家以宁。
鹿鸣宴中走笔呈林教授。宋代。岳珂。三级催龙浪,朋来盛鹿宾。渊源识馀润,腾踏已通津。融帐知方盛,陆庄应未贫。成功岂无日,况复值词人。
苑舍人能书梵字兼达梵音,皆曲尽其妙,戏为之赠。唐代。王维。名儒待诏满公车。才子为郎典石渠。莲花法藏心悬悟,贝叶经文手自书。楚词共许胜扬马,梵字何人辨鲁鱼。故旧相望在三事,愿君莫厌承明庐。
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韵赋十诗送赵然然。元代。方回。所谓先天易,诸人识不破。独一观物翁,入手不放过。太极是生两,然后品物播。参以邵子言,佛老义自堕。
题饶雯峰山水四首 其四。明代。罗伦。层阴闭六合,万径无行踪。老翁不僵手,一丝繫春风。
新植海石榴。唐代。柳宗元。弱植不盈尺,远意驻蓬赢。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粪壤擢珠树,莓苔插琼英。芳根閟颜色,徂岁为谁荣。
维摩居士示疾毗耶离城。宋代。释道济。一个病维摩,无风自起波。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