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城五凤楼中歌》是一首唐代的诗词,作者佚名。诗中描绘了洛阳城内发生的一场洪水。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洛城五凤楼中歌》的中文译文:
天津桥畔火光起,
魏王堤上看洪水。
凤楼高耸人影静,
五鸟无言泪满衣。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洛阳城内的洪水场景以及人们对洪水的反应,展示了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恐慌和无助之情。下面逐句进行详细分析:
天津桥畔火光起:
"天津桥"是指洛阳城内的一座桥梁,这里的"火光起"可能指的是人们点燃的火把或火炬。这一景象暗示着洪水的来临,人们为了应对洪水的袭击,纷纷点燃火光,准备应急。
魏王堤上看洪水:
"魏王堤"是指洛阳城内一条重要的防洪堤。这句描述了一位高层领导人站在堤上观望洪水的情景。这位魏王可能是当时的地方官员,他站在堤上俯瞰洪水的情景,体现了他对城市安全的关注和责任感。
凤楼高耸人影静:
"凤楼"是指洛阳城内的楼阁,它高耸入云。在这个诗词中,洪水的来袭使得楼阁中的人们变得静默无声,感受到了灾难的临近。这一句通过描写楼阁的高耸和人们的安静,强调了洪水带来的威胁感和紧张氛围。
五鸟无言泪满衣:
"五鸟"指的是凤楼上栖息的五只鸟,它们代表着美好和吉祥。然而,面对洪水的来袭,这些鸟儿无言以对,作者以此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这句描写了洪水带来的悲伤和无助,人们的泪水洒满了衣衫,暗示了他们面临的困境和苦难。
整首诗词通过对洛阳城内洪水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助和惶恐。作者通过描写火光、魏王堤、凤楼和五鸟等元素,刻画了洪水带来的恐慌和悲痛的氛围。这首诗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在灾难中的困境和无助,引起了读者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和思考。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佚名。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谢人惠金橘。宋代。韩维。开奁拜嘉贶,俯视目已眩。从天落旋星,有客射金弹。清香如始摘,佳味不少变。寄谢岭头人,梅花惭赠远。
题山水画册 其七。清代。黄任。隔河种桑柘,蔼蔼浮晴烟。芳芷绣平楚,余霞媚远天。前村曲涧断,荒径长桥连。东皋急农事,晚食迟归田。野渡无人喧,一篙斜照边。
送信州姚使君。唐代。卢纶。朱幡徐转候群官,猿鸟无声郡宇宽。楚国上腴收赋重,汉家良牧得人难。铜铅满穴山能富,鸿雁连群地亦寒。几日政声闻户外,九江行旅得相欢。
桃花和同年李梦弼太史韵。明代。苏仲。胭脂和粉染春妆,笑领春风倚短墙。情态逼人看不倦,梦中相忆兴犹狂。
端嘉杂诗二十首。宋代。刘克庄。全众回军未可非,反旗鸣鼓亦兵机。不知三帅扬鞭际,谁为君王殿后归。
杂曲歌辞。少年子。唐代。李百药。少年飞翠盖,上路动金镳。始酌文君酒,新吹弄玉箫。少年不欢乐,何以尽芳朝。千金笑里面,一搦抱中腰。挂冠岂惮宿,迎拜不胜娇。寄语少年子,无辞归路遥。
老妇叹镜。唐代。王建。嫁时明镜老犹在,黄金镂画双凤背。忆昔咸阳初买来,灯前自绣芙蓉带。十年不开一片铁,长向暗中梳白发。今日后床重照看,生死终当此长别。
次韵苏公谒告三绝。宋代。陈师道。纸帐薰炉作小春,青奴白牯对忘言。更无人问维摩诘,始是东坡不二门。
送圆上人之龙舒。宋代。释正觉。赤头老师无拣择,潜峰染翠吴塘碧。明明万法入齐观,豁净丝毫元不立。
齐国大长公主挽词二首。宋代。梅尧臣。贤行闻当世,尊隆异故常。每令夫结友,不为子求郎。夜月初沉海,姑星忽殒潢。临门亲祖祭,悲吹起修冈。
嘉靖宫词八首 其五。明代。李蓘。泥金检玉祝长生,万国封章止进呈。月满西宫更漏永,九重风落《步虚》声。
将北征上侍御老师 其四。明代。李之世。尘劳真梦梦,四十未知非。觉路瞻犹远,空门暂可依。戒香莲漏永,清梵宝林微。胜地此为别,长谣始愿违。
送宁国夏侯丞。唐代。卢纶。楚国青芜上,秋云似白波。五湖长路少,九派乱山多。谢守通诗宴,陶公许醉过。怃然饯离阻,年鬓两蹉跎。
喜云堂禅人入山相访。明代。释函可。未到岁除刚数日,何人骑马入山来。欲从南越通消息,曾向东齐拨草莱。屋里无过云片片,岩前依旧雪皑皑。好归直为而兄道,不是宝山空自回。
金缕曲 靖州道中,是张紫帆填此词见寄处,再次其韵。清代。易顺鼎。一入浮生界。问谁如青山无恙,白云无碍。十载歌离兼吊梦,宽尽沈家衣带。把秋字心头遍画。我比斜阳行更远,奈寒鸦尚隔斜阳外。还不了,蹇驴债。天涯总是愁先在。感明朝坠鞭京洛,挂帆江海。沽酒离亭寻冷伴,惟有枫人红醉。曾见否词仙墨洒。诗叶亲题何处寄,趁凉波早共湘川会。教说与,定憔悴。
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通书声。宋代。黄庭坚。勃姑夫妇喜相唤,街头雪泥即渐乾。已放游丝高百尺,不应桃李尚春寒。
寄怀元秀上人。唐代。郑谷。悠悠干禄利,草草废渔樵。身世堪惆怅,风骚颇寂寥。高秋期野步,积雨放趋朝。得句如相忆,莎斋且见招。
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清代。纳兰性德。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题栖贤寺三峡桥。宋代。杨万里。栖贤与楞伽,初本共一山。古潭宅神龙,睡醒厌久跧。是夕起雷雨,震得天地翻。此山拆为两,一溪断中间。下窥黑无地,上攀青到天。从此两禅寺,路绝不往还。祖师见之笑,弹指降神奸。问天借横蜺,搭渡溪两边。倒倾千崖雪,飞下一玉渊。余怒尚雷吼,声拔诸峰根。我来不能去,轻生倚危栏。忽然心为动,毛骨森以寒。上人指断岸,犹带初拆痕。
雨夜。宋代。陆游。末路萧条客子心,不堪徂岁更沉阴。低檐雨滴睡眠少,败壁灯残感慨深。不办典衣谋尽醉,尚能拥鼻作微吟。交朋一散如天远,试向今宵梦里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