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晟府拟撰释奠十四首。清代。佚名。自生民来,谁底其盛。惟王神明,度越前圣。粢币具成,礼容斯称。黍稷非声,惟神之听。
《大晟府拟撰释奠十四首》是一首出自隋代的诗词,作者佚名。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祭祀仪式的场景,表达了对王权和神明的崇敬之情。
诗词以自古以来的生民为起点,思考着谁能够拥有如此庄严的祭祀仪式。诗人认为,只有王者和神明才配享受这样的盛大场面,因为王者被看作是神明的代表,他们的权力和地位超越了常人。
在祭祀仪式中,王者以虔诚的心灵和虔敬的仪态向神明祭奠,用珍贵的物品如粢币等作为祭品,以示对神灵的尊崇。同时,整个仪式的礼仪庄严,举止端正,符合古代礼仪的规范,因此备受称赞。
诗中提到了黍稷,它是古代祭祀中常用的祭品,代表着农业的丰收。诗人指出,黍稷虽然没有声音,但只有神明才能真正听到它们的声音,这表明神灵对于祭祀者的敬意是无所不知的。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祭祀仪式的场景,表达了对王权和神明的崇敬之情。诗人以庄重的词藻描绘了仪式的盛大和庄严,表现了古代人们对神明的虔诚与敬畏。这首诗词体现了隋代社会的儒家礼制观念,强调了王权和神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佚名。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题湖边旗亭。宋代。陆游。春色初回杜若洲,佳人又典鷫鷞裘。八千里外狂渔父,五百年前旧酒楼。渡口远山颦翠黛,天边新月挂琼钩。回头笑向红尘说:也有闲愁到此不?
城南偶兴二首 其二。元代。萨都剌。断桥芳草生含路,隔水杨花飞度城。客里不知春早晚,年年杯酒过清明。
瓜时有感一首。宋代。王阮。篱边方对菊花黄,又报文移出草堂。三宿敢云桑下恋,四翁终愿橘中藏。泉萦去路常低咽,酒向离亭不肯香。圣代多才焉用我,明年重上乞身章。
自嘲二绝。宋代。范成大。恶声恶色横相干,觌面须臾万箭攒;有客痴聋都不动,方知我被见闻漫。
颂石头和尚草庵歌。宋代。释印肃。衲被蒙头万事休,九年面壁为迷流。神光断擘何希有,萨埵投崖饲虎求。
浣溪沙(笃耨香)。宋代。张元干。花气天然百和芬。仙风吹过海中春。龙涎沈水总销魂。清润巧萦金缕细,氤氲偏傍玉脂温。别来长是惜余熏。
西渡堰呈孙古岩朝奉。宋代。陈著。行计又匆匆,投西一短篷。上河平岸水,暮雨打头风。得饭已昏后,无眠到夜中。哦诗欠佳句,为报古岩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代。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万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庚子山居采茶有感。宋代。洪适。忆昔采茶时,雨后山蹊湿。鹰爪喜盈襜,蟹眼思朝汲。归路取盘洲,下昃行踪急。珠汗透裳衣,更换登梯级。徙倚曲栏竿,鸣雁圆沙集。晚景不胜春,寒气潜相袭。诘旦傍装台,攲侧人扶立。舆疾望医来,谁煮青黏汁。举案念齐眉,幻泡何嗟及。重过故园门,不忍携筇入。引领顾前丘,空对旗枪泣。
酬答启东明上人诗画之惠。明代。蓝仁。上人自是赞休徒,风雨重逢世事殊。竹寺每怀尊宿健,草堂能忆故人无。三年艾起烟霞疾,八法书存竹石图。他日相思回首处,白云千丈一峰孤。
种花。元代。方回。平生无嗜好,有地种花看。万玉梅成列,千金菊作团。秋宜鸿后冷,春惜燕前寒。更喜薰风好,青青笋上竿。
余归自南京与舍弟子彦相见于清江舟中别去承寄绝句六章依韵奉答 其四。元代。刘崧。弟兄手足最相亲,恨杀东头少一人。幸有白头相对老,龁匏饮水不嫌贫。
雨坐读史记忆子中兄茆堂已开北渠赋此奉呈三绝 其一。元代。刘崧。中园风雨一茆茨,土壁沾濡叹地卑。昨日开渠北檐下,已通流水过南池。
桐花歌。清代。蒋溥。山窗三见桐著花,先生三载兹为家。老树不知寿几许,穷村偃蹇无精华。刳心竟作蚁乡里,抱花频有蜂干死。先生得毋类二虫,眼前生趣还馀几?桐阴瑟瑟摇微风,桐花垂垂香满空。压檐一枝早开谢,花朵历落庭阶中。疏帘一幅潇湘雨,老莺作歌雏燕舞。朝晖散影何娟娟,山窗寂然人正眠。
冬日海神庙同梁仲登晚眺。明代。欧大任。塞鸿飞尽暮云残,词客悲秋共倚阑。二女渚连还北向,九疑山隔正西看。荒台枕石波声小,野庙临江树影寒。乡土岁时浑不恶,越吟空自老南冠。
送吴生甫还新安。明代。欧大任。垂杨通潞渚,客问五湖船。世事丹铅里,归心白岳前。秫香堪足酒,橘熟不论钱。画手吴生老,思予说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