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冯楫居士会药山问石头见性成佛公案偈

证冯楫居士会药山问石头见性成佛公案偈朗读

《证冯楫居士会药山问石头见性成佛公案偈》是宋代释宗杲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证冯楫居士会药山,
问石头见性成佛公案偈。
梵语唐言,打成一块。
咄哉俗人,得此三昧。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佛教僧人冯楫居士在药山会见一块石头,从中领悟到了见性成佛的真理。诗中提到梵语和唐言融合在一起,打成了一块,这是在强调佛法的普适性和超越语言的层面。诗人通过质问世俗人的心态,表达了对凡夫俗子缺乏对见性成佛的领悟和体悟的不满和遗憾。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佛教思想中的要点。冯楫居士会见石头,其实是在佛教中的公案制度下,通过与石头的对话,使自己的心性得到觉醒,最终实现成佛的境界。梵语和唐言的结合象征着佛法的普遍性和超越语言的特性,意味着佛法的真理不受语言和国界的限制。诗人通过咄哉俗人的呼喊,呈现了对世俗人执迷于物质欲望而无法觉悟的不满之情。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深刻地传达了佛教的核心思想。作者通过以冯楫居士会石头的形式,寓意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自身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达到超越尘世束缚的境界。诗词中的语言简练而有力,通过对比世俗人和修行者的境界,表达了对凡夫俗子追求物质欲望而忽视内心觉悟的批判。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佛教思想中的见性成佛的重要概念,并对世俗人对此缺乏觉悟的状态进行了批判。它呈现了佛法的超越性和普适性,以及修行者对凡夫俗子的不满和忧虑。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宗杲

释宗杲(1089~1163),字昙晦,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释宗杲朗读
()

猜你喜欢

建立元无尘已挥,两边终竟不曾为。莫言无物为何事,到了无为尚未知。

()

背春涉夏兮,众木蔼以繁阴。连金华与玉堂兮,

宫阁郁其沈沈。百官并入兮,何语笑之哑哑,

()
公相昔宜避,公闲今可从。
分无先睹凤,情有后凋松。
一瓣今拈出,三熏敢不恭。
谁书御李事,为我赞登龙。
()

芒鞋却走荒山道,始觉在家贫亦好。归来对月思故人,寂寞柴门迹如扫。

故人遗我新诗章,反覆幽怀欲倾倒。恍如明月坠我室,烱烱清光满怀抱。

()

偶逐星车犯虏尘,故乡常恐到无因。

五原西去阳关废,日漫平沙不见人。

()
西戍梁州鬓未丝,嶓山漾水几题诗。
剑分苍石高皇迹,岩拥朱门老子祠。
烧兔驿亭微雪夜,骑驴栈路早梅时。
登临不用频凄断,未死安知无後期?
()

京国忽相见,苍茫问起居。如何三载别,不寄一行书。

共讶鬓毛改,自怜生计疏。故人应笑我,未得赋归欤。

()
丈室纵横狮子坐,仙裾杂逻蕊珠宫。
世人莫笑渠荒幻,且验灵台一点中。
()

西山属黄冈,相错宛如绣。倚杖立幽亭,归鸿没烟岫。

()

八斗文章用有馀,数车声誉满江湖。
今年好献南郊赋,幕府文章有暇无。

()
榠查将叶学丹枫,戏与攀条撼晚风。
一片飞来最奇绝,碧罗袖尾滴猩红。
()

南舟一回上,尘想十年虚。江月好谁共,村醪聊自如。

春鸿断遥浦,乡梦稳平湖。不是逃名者,庐阳我故居。

()

先君欲筑伊川意,四十年间万事非。
他日一廛从可卜,白头持此欲安归。

()
天时相催日如流,今夕何夕云中秋。
不见佳月默有感,试走退笔书其由。
去年此时汝川客,一病缠绵真险厄。
贪生强乐寸心酸,与死为邻片纸隔。
()

莺谷相从列俊英,四朝容许滥虚名。忍将百老言存没,乍喜三人咏合并。

春入芳菲皆意思,酒随衰朽即心情。新诗不怪烦先唱,犹向君前畏后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