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慈峰故人。宋代。释智愚。湖面春归物理明,水花无数点青萍。因行若访和庵主,未必孤踪在二灵。
《寄慈峰故人》是宋代释智愚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湖面春归物理明,
水花无数点青萍。
因行若访和庵主,
未必孤踪在二灵。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湖面上的美景,以及诗人寄托思念之情的主题。湖面上春光明媚,春天的返归使一切都变得明亮。水花飞溅,点缀着湖面,如同青绿的浮萍,形成无数美丽的景象。诗人寄托思念之情,希望能够再次去拜访庵主,但并不确定庵主是否仍在二灵(地名,可能指庵主所在的地方),或者庵主是否还会记得自己的到来。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春天湖面的景色,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美景展现得栩栩如生。诗中的水花点缀着湖面,点缀着春光,形成了一个美丽的画面。诗人通过寄托思念之情,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希望与故人再次相聚。然而,诗人也表示了一丝犹豫和不确定,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可能会改变一切。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递出深刻的情感,引发读者对于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思考。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湖面的美丽景色,并凭借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传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深刻感慨。读者在品味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故人的思念和不舍之情,同时也引发对于人生变化和时光流逝的思考。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释智愚。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与洪景伯。宋代。黄公度。快笔三江倒,宏材太室须,平生阅人久,所识似君无。岭海非长策,乾坤赖壮图。殷勤将寿斝,邂逅即亨衢。老骥心犹在,饥鹰寒易呼。何时殿门外,握手话江湖。
与魏衍寇国宝田从先二侄分韵得坐字。宋代。陈师道。将老蒙误恩,受吊不受贺。欲起尚迟回,积闲习成惰。向来二三子,相与守寒饿。一日不可无,三岁安得过。是时秋益高,夜永月初破。漏鼓已再更,坐者余几个。酒薄多可强,谈胜坚莫破。檐昏读字细,林缺瞻星大。吴吟未至慢,楚语不假些。怀远已屡叹,论昔先急唾。身世喜相违,真成螘旋磨。平生陈孟公,岁晚不惊坐。
五月一日薄暮至三水倚樯欹枕。宋代。曾丰。皓月三江口,青苹四岸边。风头横立海,水面上浮天。阴气犹能杂,阳威不敢燃。夏行秋月令,造物相吾眠。
游峨眉十一首。宋代。冯时行。岩峦皆创见,草木半无名。翠削山山玉,光摇树树琼。岭云随客袂,谷响答僧行。清绝浑无寐,空山月正明。
奉和代徐诗二首 其一。南北朝。王融。自君之出矣,芳藇绝瑶卮。思君如形影,寝兴未曾离。
登清凉石有感。明代。丘梁。君不见,清凉山前一灵石,一片方方大如席。云是文殊说法座,千古流传夸胜迹。我生闻说自孩提,将信还疑难考索。寄慕兹山四十春,苦为浮名缚冠帻。迩束嫡宦游汾阳,行旌北指台山冈。跻攀万仞不惮险,清秋天爽披清凉。石旁拭目辩真伪,恐感禅家虚诞累。殷勤立石遍招呼,仆夫累为堪容萃。始信空中色相真,石能幻化通灵神。石灵愈信文殊道,道神常显空中身。空中身,灵山塔,我问灵山山不答。异石中藏玄妙机,识破玄机输老衲。老衲前知石灵性,坐石谈经神鬼听;经余晓月诸山静,神光绕石天花馨。
送仆射相公赴西京。宋代。王禹偁。五十升端揆,西郊任保厘。偶抛三事重,未失百僚师。府县威仪引,宫城管钥随。粗官嫌出将,剧位是留司。樱笋供筵馔,蜩蝉响路岐。碧纱题壁处,昼锦下车时。请雨摩腾塔,寻芳白傅祠。维嵩过旧隐,禊洛赋新诗。礼绝应悬榻,公余尚读碑。留台咨拜表,内殿列须知。易退甘龙卧,难虚是凤池。两京全咫尺,三入不参差。康济荒年谷,风标飣座梨。弼谐终在我,睠注更同谁。温树阴犹在,甘棠影暂垂。常濡玉堂笔,愿草白麻词。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公叔戍。宋代。林同。若把夫子论,无惭贞惠文。不应其子戍,至自请於君。
送雷司法于发秤提结局一首。宋代。刘克庄。吏奉新书多刻峭,君于此事极忠勤。告缗鲜有丽三尺,投劾不知宽一分。重币稍权周旧法,大搜安用汉深文。先民最善言阴德,莫要人知耳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