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住坐卧三十二颂

行住坐卧三十二颂朗读

《行住坐卧三十二颂》是宋代释印肃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修行者超越常人的境界和智慧的心态。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行住坐卧三十二颂,
行动、停留、坐卧共有三十二种境界,

朝朝暮暮皆非同。
每天每夜都是不同的状态。

普目不拘开合眼,
普遍的目光无需开合眼睛,

意光何必待天明。
心灵的光明何必等到天明。

众人未起我周布,
众人还未觉醒时,我已经周旋布署,

行益资他腹自膨。
行动的增益使他人的胃口自然膨胀。

诗词通过描述修行者的境界,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智慧和境界。行住坐卧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四种状态,释印肃以三十二颂的形式,展示了行动、停留、坐卧所具备的无限可能性。他强调普遍目光的开放和心灵光明的实现,并指出智者无需等待天亮,即使在黑暗中也能发现光明。诗中的"众人未起我周布"表明修行者在众人尚未觉醒之时,已经做好周全的准备和安排,而他的行动则能够激发他人的活力和渴望。以此,诗词呈现了修行者的卓越境界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词的赏析可以从修行者的境界和智慧角度进行解读。释印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状态,并通过表达对普遍目光和心灵光明的追求,彰显了修行者超越凡俗的智慧和境界。诗中的"普目不拘开合眼"表明修行者拥有超越视觉形式的智慧,能够以广阔的视野看待世界。"意光何必待天明"则传递了修行者内心光明的启示,不用等待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是通过自身的修行和觉悟,开启内心的智慧之光。最后两句"众人未起我周布,行益资他腹自膨"则揭示了修行者通过自身的行动和智慧,能够影响他人,激发他们的潜能和热情。

总之,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修行者超越常人的境界和智慧的心态。它提醒人们不要局限于表面的状态和外界的限制,而是要以广阔的视野和内心的智慧去感悟人生,影响他人,并追求真正的光明与自由。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朗读
()

猜你喜欢

优钵罗花火裹开,方知达磨不虚来。
夜来一霎清明雨,万卉千葩胜剪裁。
()

菖蒲秀端午,黄花作重阳。
万物各归行,半岁遥相望。
云何忽并开,相与同一觞。

()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平地上死人无数。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屎窖里头出头没。
孤迥迥,峭巍巍。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
自有人知处,那无步往踪。
莫教安四壁,面面看芙蓉。
()

孤拙将来岂偶然,不能为漏滴青莲。一从麟笔题墙后,

常只冥心古像前。九德陶熔空有迹,六窗清净始通禅。

()

方瞳炯炯发丝丝,每日山中赋采芝。有约未成同甲会,因君无限望云思。

()

南宫曾薦牧之文,失足徒劳忽十春。
天上云龙期际会,山中猿鹤愧因循。
无功岂不孤黄石,有道何堪忆紫莼。

()

风雨正潇潇,孤灯伴寂寥。关心多少事,一一付芭蕉。

()
閟幄邃深,云景杳冥。
天清日睟,展容玉庭。
缔基发祥,希夷降灵。
神其来燕,是乡是听。
()
引调得、甚今日心肠不恋家。
宁宁地、思量他,思量他。
两情各自肯,甚忙咱。
意思里、莫是赚人唦。
()
竟日过从喜有馀,萧萧行李借僧居。
江云影落山窗静,野水光鏚夜月虚。
石臼松烟和露捣,寒林柿叶带霜书。
天涯回首多离思,空有新诗独起予。
()
相期到虎丘,出郭始乘舟。
旷野云山路,平原水国秋。
客心还未喜,木叶已先愁。
那得真僧在,重教石点头。
()

少日何堪世事烦,即今闲适在丘园。敢云肯构承先志,还冀传经裕后昆。

七十齐眉希耄耋,一堂绕膝列曾孙。亲朋枉赐南山颂,且醉村庄酒满樽。

()

敝裘羸马老风尘,两鬓星星乱白纶。乘兴来寻剡溪雪,倦游归钓锦江春。

眼中了了三生梦,俗眼欣欣一笑亲。急雨催诗头上黑,凭谁唤起谪仙人。

()

曲水穿林,平桥架石,数家可是先秦。小园谁种,花落锦成茵。

竹粉乾含凤尾,松膏湿吐龙鳞。遮亭畔、三株老桂,酿酒最芳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