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随机无尽颂·持经功德分第十五。宋代。释印肃。持经力荷担,忘机越圣几。深心奉尘刹,古佛共同参。
《金刚随机无尽颂·持经功德分第十五》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持经力荷担,
忘机越圣几。
深心奉尘刹,
古佛共同参。
诗意:
这首诗以持经修行的功德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佛教修行的追求和奉献。通过持经的行为,作者超越了尘世的琐事与纷扰,沉浸于修行的境界中。他的内心虔诚地向佛陀奉献自己,与古代的佛陀们一同修行。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持经修行的精神和意义。作者以“持经力荷担”来形容自己承担持经的责任和艰辛,表现了对佛法的虔诚和奉献。通过“忘机越圣几”,作者追求心灵的超越和解脱,远离尘嚣,更加专注于修行的道路。
诗中的“深心奉尘刹”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佛陀的虔诚和敬仰,他将自己的心灵完全奉献给佛法。最后一句“古佛共同参”突显了作者与古代佛陀们的共同修行,彰显了佛教的传承与延续。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佛教修行的理解和追求,表达了对佛法的热爱和致敬。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传达了持经修行的功德和意义。它表达了作者虔诚奉行佛法的决心,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越。同时,诗中融入了对古代佛陀们的敬仰,强调了佛教传统的传承与共同修行的重要性。整首诗意蕴含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启示,体现了佛教中修行者的精神追求和信仰的力量。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次韵天启戏为禅句之作。宋代。余干。一片木柴投向釜,不是知音色如土。道途谩用运三车,根性终然资一雨。相逢倘获个中人,涓滴何辞北驴乳。善才童子天质奇,抛官远遁修行苦。果向北山曾遇人,便解捐书寻一语。而今脱却七斤衫,相见山山惟作舞。秋闱何幸相握手,未厌夜深来叩户。莫愁客至将何待,困有眠床饥有俎。
对雪小吟次前韵。宋代。陈造。翻鸦啅鹊暝争栖,舞絮郊原雪冰泥。已缀珑璁分桧柏,并扬光彩贲榱题。{后然}须句好无前勇。索酒人归有后迷。客子鬓毛今愧此,忍寒挟策市桥西。
故侯园。宋代。穆修。池馆早来瓦砾存,路傍看取故侯园。身前便作荒凉计,祇树芳菲不树恩。
青门引(社日游云门)。宋代。黄裳。鸿落寒滨,燕辞幽馆,西成万室,颦眉人少。自古云阶,洞门何处,南望数峰秋晓。千骑旌麾远,去寻直、忙中心了。佩声盘入,烟霞绝顶,谁闻欢笑。当候青童相报。因待访仙人,长生微妙。置俎争来,四乡宴社,且看翠围红绕。似可扪青汉,到北扉、两城斜照。醉翁回首,丹台梦觉,钧天声杳。
卢使君追步隐侯作后八咏诗不佞次题倚和倚槛思民力 其四 名园惜落花。明代。胡应麟。把酒高城望,春光正暮天。落红深小径,新绿涨平田。粉翅迷蝴蝶,芳心泣杜鹃。谁怜隐侯病,憔悴百花前。
梵安院。宋代。吴珩。山腰小径细於绳,山鸟关关喜弄晴。黄菊有情留客醉,白云无事伴人行。野流合处堪分字,草药拈来欲问名。回首渡头诗思逸,渔舟一笛晚风清。
丁未岁春过西湖宾藏寺作。宋代。张元干。湖垠取微径,窈窕松门深。中有古佛屋,閴无人足音。春云带飞雨,冷色来苍岑。孰知戎马盛,但见藤萝阴。平生云卧想,正欲幽梦寻。不减避世士,契此太古心。
萍。唐代。李峤。二月虹初见,三春蚁正浮。青蘋含吹转,紫蒂带波流。屡逐明神荐,常随旅客游。既能甜似蜜,还绕楚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