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住坐卧三十二颂。宋代。释印肃。轰雷吼雷警昏蒙,雨歇风清似脱空。佛教众生弘大道,资家报国续宗风。
《行住坐卧三十二颂》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释印肃。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雷雨交加的场景,抒发了佛教众生弘扬大道、资助国家、继承宗风的情怀。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轰雷吼雷警昏蒙,
雨歇风清似脱空。
佛教众生弘大道,
资家报国续宗风。
诗词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赞颂以及对人们应当追随佛教众生弘扬大道的期望。首句描绘了雷声轰鸣,雷电交加的景象,给人一种警示的感觉,暗示人们应当警惕生活中的诱惑与迷惑。第二句则描述了雨过天晴的景象,意味着雷雨过后的宁静与清明,宛如摆脱了尘世的纷扰和束缚。这种景象的描绘暗示了人们应当远离浮躁的世俗,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纯净。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佛教众生弘扬大道的理念以及家族报国、继承宗风的价值观。其中,“佛教众生弘大道”表明佛教信徒要广泛传播佛法,引导众生走向正道。而“资家报国续宗风”则强调了家族的责任与使命,即继承祖先的家族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和宗族的荣光而奋斗。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佛教教义和家族观念的融合,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真理与奉献社会的精神。它呼唤人们追随佛教的智慧,远离尘嚣,以清明的心态去实践佛法所倡导的慈悲与善行,同时也强调了家族的责任与使命,呼唤人们以报国的精神,传承宗族的光荣传统。
这首诗词既融合了佛教信仰的向往与追求,又体现了家族观念的重要性,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将人们的心灵与大千世界相融合,引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南丰舟中。明代。张宇初。春寒啼鸟怯西风,小艇江波湿雾中。并坐短蓬樽酒尽,片帆烟雨到城东。
长相思 赠零口权先生。金朝。马钰。出家儿。处无为。至死如同初出时。何愁道不知。内慈悲,外憨痴。绝虑忘机无执迷。刀圭有分携。
上湖宋余行老。宋代。毛滂。先生吟文烦颊舌,未免诸生笑於列。跋前疐后谁使然,只有名多磨不灭。燕公策高思精壮,笔下辞华烂文缬。岳阳少屈何足云,自喜江山助清绝。墨畦笔迳久榛芜,道山初识今文伯。凤凰池畔未归身,水晶宫里重游客。读书不知已几世,汲古长余绠千尺。莫贪云水供醉吟,尚有典章须粉泽。防风山前痴病吏,自笑著书玄尚白。蓬头承甖十年事,过眼法书今雾隔。那知流落得依凭,天与虺聩宽辔策。汀洲白蘋春岂许,江南日落汀洲古。风光无恙似当时,犹与溪山相媚妩。昔人苦吟终不尽,只今余秀当勤取。阿房赋客旧主人,试数文章犹第五。
曲江秋。宋代。杨无咎。香消烬歇。换沈水重燃,薰炉犹热。银汉坠怀,冰轮转影,冷光侵毛发。随分且宴设。小槽酒,真珠滑。渐觉夜阑,乌纱露濡,画帘风揭。清绝。轻纨弄月。缓歌处、眉山怨叠。持杯须我醉,香红映脸,双腕凝霜雪。饮散晚归来,花梢指点流萤灭。睡未稳,东窗渐明,远树又闻鶗鴂。
叔祖待制移居新市华阁安装成适逢筵日尊幼毕。宋代。张镃。西清老人新楼居,下瞰四泽如江湖。凭高挹景未比画,人望楼上真仙图。杨花燕子句排露,鹍弦凤竹声骄粗。先生已腰白玉带,我今且漉黄金壶。朝来欢声动里闾,连帅高盖将军车。松髯峰淮照华栋,共说熊梦当年符。高情和气今谁右,海山星斗称为寿。一门鼎食断前勋,容我窗间吟远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