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朗读

《颂》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心圆持种种心,
信心诸境绝追寻。
此中无分应难到,
便好回光免陆沉。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境界和信念,强调了专注和坚持的重要性。诗人通过描述心境的变化,表明了心中的信念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得到坚守。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和挑战,诗人都坚信自己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最后两句表达了回光返照的意象,意味着诗人能够保持内心的光明和不下沉的状态。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一心圆持种种心"这句话中的"一心圆持"意味着全心全意地坚持,保持内心的纯粹和完整。"种种心"则指的是各种情感、思想和信念。诗人在这句话中传达出一个重要的观念,即无论面对怎样的境遇和诱惑,内心的信念和目标应该始终保持坚定。

"信心诸境绝追寻"这句话强调了信念的坚定和对外界环境的超越。诗人认为,只有真正坚守信念,不被外界所动摇,才能摆脱世俗的追逐和迷失。这句话中的"诸境"指的是各种境遇和环境,诗人希望超越这些境遇的束缚,保持内心的自由和纯粹。

"此中无分应难到,便好回光免陆沉"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内心状态的期许。诗人认为,无论环境如何,内心应该保持一种平衡和不动摇的状态。"回光"象征着内心的光明和智慧,"免陆沉"则表示不被外界的浮躁和纷扰所困扰。这两句话传达了一种超越尘嚣、保持内心宁静和清明的意愿。

总体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内心信念的坚守和追求内心纯净状态的愿望。它鼓励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坚持自己的信念,并追求内心的光明与智慧。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朗读
()

猜你喜欢

悟彻阳元。
便把阳牵。
要阳阳、彻地通天。
阳穿八脉,阳透三田。
()
有人八百岁,作鬼三千年。
如此岂不夭,或者称其绵。
大椿一春秋,为岁各八千。
久矣摧为尘,朝菌犹目前。
()

天寿山高地位宽,先皇陵寝万年安。回龙殿外频翘首,王气成纹五色寒。

()
青灯黄卷拥篝炉,残发垂蓬未暇梳。
略似诸生勤夜课,绝胜小吏迫晨趋。
鸡声喔喔寒犹力,月影离离淡欲无。
幽致满前君不领,枉因留滞叹头颅。
()

年少岂知身世浮,心期同老故山秋。谁教玉树埋黄壤,不许鸰原到白头。

鼎鼎百年皆梦幻,悠悠万事判穷愁。当时鸿雁书来处,今日飘然成独游。

()

回飙振兰皋,秋风何萧森。神龙思远波,猛虎恋茂林。

驾言返故乡,念子思难任。握手不能别,泪下沾衣襟。

()
吾家昔住匡庐北,少小未能知看山。
南北东西今老矣,欲从图籍见班班。
()
一百二十年,两番甲子。
前番风霜饱谙矣。
今番甲子,一似腊尽春至。
程程有好在,应惭愧。
()

黄阁风裁第一清,宋朝名相半书生。
西边经略成何事,尚劝横渠莫论兵。

()

曲江丞相言不售,范阳烽火连京畿。

()

锦川亭上雨霏微,太守斋航卷画旂。步入名园莺惯见,歌随流水鹭惊飞。

凭高自有千峰聚,饮剧方知万事非。却恐丹阳赴官去,此心当共白云归。

()

廿年不出此山窝,石室新藏志不磨。永夜尚存姬旦梦,青山常过接舆歌。

问奇田父擎蓑笠,扶杖门生候径萝。几次欲寻文社会,鹅湖朋旧已无多。

()

只合栖迟陇亩间,情同毛义偶为官。谋身自信机心拙,报国宁辞行路难。

尚想佩环趋北阙,可堪缧绁系南冠。坐来点检平生事,谈笑今朝死亦安。

()

东风政摇荡,百鸟争春鸣。
长亭杨柳弱,广陌芳草平。
游子动行色,辛勤奔皇京。

()

环堵郊墟外,衡门野道边。林昏罢风夜,月白欲霜天。

落魄随身世,栖迟失岁年。平生有微志,今已愧前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