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心圆持种种心,
信心诸境绝追寻。
此中无分应难到,
便好回光免陆沉。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境界和信念,强调了专注和坚持的重要性。诗人通过描述心境的变化,表明了心中的信念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得到坚守。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和挑战,诗人都坚信自己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最后两句表达了回光返照的意象,意味着诗人能够保持内心的光明和不下沉的状态。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一心圆持种种心"这句话中的"一心圆持"意味着全心全意地坚持,保持内心的纯粹和完整。"种种心"则指的是各种情感、思想和信念。诗人在这句话中传达出一个重要的观念,即无论面对怎样的境遇和诱惑,内心的信念和目标应该始终保持坚定。
"信心诸境绝追寻"这句话强调了信念的坚定和对外界环境的超越。诗人认为,只有真正坚守信念,不被外界所动摇,才能摆脱世俗的追逐和迷失。这句话中的"诸境"指的是各种境遇和环境,诗人希望超越这些境遇的束缚,保持内心的自由和纯粹。
"此中无分应难到,便好回光免陆沉"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内心状态的期许。诗人认为,无论环境如何,内心应该保持一种平衡和不动摇的状态。"回光"象征着内心的光明和智慧,"免陆沉"则表示不被外界的浮躁和纷扰所困扰。这两句话传达了一种超越尘嚣、保持内心宁静和清明的意愿。
总体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内心信念的坚守和追求内心纯净状态的愿望。它鼓励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坚持自己的信念,并追求内心的光明与智慧。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天香 其一。金朝。景覃。市远人稀,林深犬吠,山连水村幽寂。田里安閒,东邻西舍,准拟醉时欢适。社祈雩祷。有箫鼓、喧天吹击。宿雨新晴垄头,閒看露桑风麦。无端晴亭莫驿。恨连年、此时行役。何似临流萧散,缓衣轻帻。炊黍烹鸡自劳,有脆绿、甘红荐芳液。梦里春泉,糟床夜滴。
夏日。宋代。陆游。例谢门前客,深藏箧里书。衣穿但重补,饭足不求余。山溜鸣庭际,藤阴接屋除。何劳厌三伏,俯仰即秋初。
高阳。清代。吴藻。阁雨云疏,弄晴风小,薄寒恻恻如秋。有约湔裙,红罗先绣莲钩。酒鎗茶具安排惯,倩移来、三板轻舟。莫因循,岁岁芳时,日日清游。水乡曲折疑无路,又花随柁尾,转个弯头。谢了绯桃,二分春色全休。短蓬移入香深处,载新诗、不载閒愁。好溪山,除却西湖,一半句留。
喜无为三子至二首 其二。明代。释函可。盼盼似人喜,跫然慰我心。暂停新泪下,一见故情深。梦里秦淮鼓,山前虎豹林。从今风雪际,又听操南音。
陈浩然招游观音山,宴张氏楼。徐姬楚兰佐酒,以琵琶度曲。郯云台为之心醉。口占戏之。
春江暖涨桃花水。画舫珠帘,载酒东风里。四面青山青似洗,白云不断山中起。
蝶恋花·春江暖涨桃花水。宋代。顾德辉。陈浩然招游观音山,宴张氏楼。徐姬楚兰佐酒,以琵琶度曲。郯云台为之心醉。口占戏之。春江暖涨桃花水。画舫珠帘,载酒东风里。四面青山青似洗,白云不断山中起。过眼韶华浑有几。玉手佳人,笑把琶琶理。枉杀云台标内史,断肠只合江州死。
次韵斯远雨过彦章并属彦章二首。宋代。赵蕃。闻君访隐晓冲泥,竹尽林峦入稻畦。我亦有怀思并辙,不堪驴蹇更牛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