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岩十八咏·唤鱼潭

中岩十八咏·唤鱼潭朗读

《中岩十八咏·唤鱼潭》是宋代晁公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唤鱼潭

潭水清见底,
老僧来唤鱼。
与渠同法食,
持钵施斋余。

中文译文:
清澈的潭水底可见,
一位老僧前来唤鱼。
与他一同法喜食用,
手持钵盂施予馈赠。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一位老僧唤鱼的场景为主题,通过简洁的诗句展现了寺庙中清澈的潭水和老僧的行为。

首先,潭水清见底,形容潭水清澈透明,底部一览无余。这里的潭水象征清净、纯洁的心灵,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清澈的潭水也可以理解为智慧和洞察力,老僧借助这份清晰的视野来唤鱼,可以看作是在借喻老僧的智慧和慈悲。

老僧来唤鱼,表达了老僧的慈悲心和对众生的关怀。唤鱼可以理解为老僧以慈悲之心,帮助众生脱离苦海,引导他们走向解脱和幸福。唤鱼的行为也暗示了修行者应该有慈悲心、善良心,以及对众生的关怀和帮助。

与渠同法食,持钵施斋余,描述了老僧与众生共同修行的情景。渠指众生,法食表示法喜,意味着老僧和众生共同修行,共享法喜的果实。持钵施斋,则是表达了老僧施予众生斋食的行为,斋食在佛教中代表着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也是修行者的修行之一。余字表示多余、剩余,这里指的是老僧修行之余,仍然肯施予众生,展现了他慈悲为怀的境界。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刻画出了一位老僧的慈悲之心和为众生引导正道的善行。通过唤鱼的形象,诗人传达了修行者应该具备的慈悲心、善良心和奉献精神,以及对众生的关怀和帮助。这首诗体现了佛教文化中的慈悲主题,呼唤人们在修行道路上追求慈悲与善行的重要性。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晁公溯

晁公溯:一作晁公遡,字子西,济州巨野(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晁公武弟。宋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史籍无传,据本集诗文,知其举进士后历官梁山尉、洛州军事判官、施州通判,绍兴末知梁山军。宋孝宗乾道初知眉州,后为提点潼川府路刑狱,累迁兵部员外郎。著有《嵩山居士文集》54卷,刊于乾道四年,又有《抱经堂稿》等,已佚。...

晁公溯朗读
()

猜你喜欢

园林翠幄。
妆点青春色。
犹觉蓂留七叶。
崧神今日降,产此真英杰。
()
一顾倾吴。
苎萝人不见,烟杳重湖。
当时事如对弈,此亦天乎。
大夫仙去,笑人间、千古须臾。
()
驱车过闽越,路出饶阳西。
仙山翠如画,簇簇生虹蜺.
群峰若侍从,众阜如婴提。
岩峦互吞吐,岭岫相追携。
()

好雨连朝苏久旱,无边喜意动宸衷。皇天洞鉴圣仁德,臣子深惭燮理功。

每念升平均九土,已知舞蹈出三农。骈繁宠锡身难报,何幸衰年际屡丰。

()
候馆青灯淡相对。
夜迢迢无奈。
掩泪惜分飞,好梦空回,留得闲愁在。
同心易绾双罗带。
()

处处池塘是绿阴,春归何处试追寻。游龙流水空惆怅,未抵诗人一往深。

()

两地支离路八千,襟怀凄怆鬓苍然。

乱来未必长团会,其奈而今更长年。

()

渡海天风跨鹤还,漫酬老癖与溪山。纲常一种吾儒分,不放人间有许閒。

()

故园山水真奇哉,三径兰菊当年栽。自嗟流浪不知返,江城晓角愁吹梅。

诗书邀我忽半世,车毂前却连崔嵬。试寻夷路到圣处,马力已竭烦舆台。

()
江峰峰顶人,受法老西秦。
法本无前业,禅非为后身。
院栽他国树,堂展祖师真。
甚愿依宗旨,求闲未有因。
()

蒹葭水落栏干下,曾照老翁清影。水宿非舟,陆居非屋,剩得三椽蓬艇。

诸公台省,让野鹤孤云,烟霞簿颁。书局随身,宛央湖上是箕颍。

()
将宫报国寸心丹,满眼儿孙尽好官。
一品已颁新印绶,九重犹许旧衣冠。
碑存岘首怀羊祜,箭着浮图恨贺兰。
公论百年应自定,且留忠节后人看。
()

雨来山色暗成愁,雨后波光翠欲浮。山色水光元自好,宦情羁思苦悠悠。

()

秋色江边路,烟霞若有期。寺贫无利施,僧老足慈悲。

薜荔侵禅窟,虾蟆占浴池。闲游殊未遍,即是下山时。

()
万派朝宗一派收,扬清激濁几经秋。
忽然到底都乾却,露柱灯笼笑不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