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朗读

《苔》是宋代释智圆创作的一首诗词。诗意表达了苔藓的坚韧和深居简出的生活态度。

诗中的苔藓象征着宁静、坚韧和自持,与世无争。诗人用“与僻偏饶分,苍苍称静吟”来形容苔藓的特点。它们生长在偏僻的地方,沉静而默默地吟唱着自己的存在。

诗中描绘了苔藓的生存环境。诗人写道:“闲阶经雨遍,峭壁度秋深。”苔藓长满了空闲的阶梯,并在峭壁上生长,经历了雨水的滋润,度过了深秋的寒冷。这种环境的描绘增强了苔藓的坚韧和适应能力。

诗中还描绘了苔藓的颜色和形态。诗人写道:“色冷分禽迹,痕幽入树阴。”苔藓的颜色冷淡,与鸟禽留下的痕迹相分离,而它的痕迹却深入树荫之中。这种描写表达了苔藓生命力的顽强和与众不同的特质。

最后两句“衡门终岁在,车马绝相侵”表达了苔藓的长久存在和独立自主的生存状态。它们生长在衡门之下,无论岁月如何更迭,它们都保持不变。车马的喧嚣不会侵扰到苔藓的宁静。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苔藓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一种宁静而坚韧的生活态度。苔藓坚持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不被外界的喧嚣和干扰所动摇。它们在偏僻的环境中,默默地生长和存在,展示了一种深居简出的生活哲学。

这首诗词用简练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内涵。通过苔藓的形象,诗人抒发了对自然界中坚韧不拔、安静从容的生命力的赞美。读者在品味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宁静与自我坚持的哲理,以及对自然界中微小而坚韧存在的敬畏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智圆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

释智圆朗读
()

猜你喜欢

生平宫阁里。
出入侍丹墀。
开笥方罗縠。

()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
昔闻许劭月旦评,人生倚以分重轻。
当时初非徇虚名,往往夷考其学行。
今人谁复持此柄,乡评亦复无公论。
故当信目不信耳,毁誉不用从人问。
()
出郭市声远,过溪山色多。
稻畦春雨足,野水晚迎波。
客自无轩冕,今谁在涧阿。
相逢不相识,归去梦松萝。
()

伟岸棱棱似立朝,巍峨冠剑想风标。可怜有貌无肝胆,何用昂然近紫霄。

()

血战鲸波日奏肤,东南处处望来苏。画工不解忧勤意,却作南溟全胜图。

()
水阔天长雁影孤,眠沙鸥鹭倚黄荐。
半收小雨西风冷,藜杖相半入画书。
()

三月江南草色新,随车零雨浥轻尘。绣衣奉命安民俗,玉斧扬威出使臣。

玄鹤划鸣云洞晓,青芝遍布石田春。太平气象今重见,老我甘为击壤人。

()
别意能姜楚,骊驹且缓听。
百年三过一,万事醉还醒。
策马身犹健,看山眼倍青。
东风有底憾,吹柳暗长亭。
()

武帝雄风不可攀,昆仑新辟汉河山。右贤烽火过金岭,飞将旌旗出玉关。

大夏无心通竹杖,贰师有泪洒刀环。谁怜属国还朝日,甲帐空悬两鬓斑。

()
一别于今又五年,关河风雨梦相牵。
羡君老有惊人术,愧我贫无使鬼钱。
淮雁南来斜作字,楚江东下直如弦。
子云罢献《长杨赋》,头白归来草《太玄》。
()

柏台兰署四周旋,宾榻何妨雁影连。才见玳簪欹细柳,

便知油幕胜红莲。家从入洛声名大,迹为依刘事分偏。

()

共道声名入洛时,双珠南海亦称奇。逢人自识宴鸿羽,别路俄分玉树枝。

楚泽蕙兰收客泪,秦封苔藓与君期。对床莫讶青毡冷,几夜西堂有和诗。

()

十年悲隙影,依旧叹云关。花发高低树,书藏大小山。

夜深络纬急,我老薜萝间。错比方干宅,吟诗涕满颜。

()

卜世知无极,上仙安可寻。
祝尧违众望,传启合天心。
陵柏萧骚韵,阶茅寂寞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