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霞洞。宋代。董嗣杲。万色无如叠翠何,何僧镌像屹嵯峨。山屏晴掩牌门杳,风钥阴封梵屋多。象落鼻形悬洞右,佛垂手迹寄岩阿。灯辉金碧琉璃碗,暗掩僧房络薜萝。
《烟霞洞》是宋代董嗣杲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宏伟壮丽的佛教圣地景象,展示了山水与宗教信仰的结合,给人以宁静和庄严的感受。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万色无如叠翠何,
何僧镌像屹嵯峨。
山屏晴掩牌门杳,
风钥阴封梵屋多。
象落鼻形悬洞右,
佛垂手迹寄岩阿。
灯辉金碧琉璃碗,
暗掩僧房络薜萝。
诗词以描绘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一个充满灵性和美丽的佛教山洞。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山洞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洞中的景物和氛围,表达了作者对佛教信仰的敬仰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
诗词开篇的"万色无如叠翠何",形容了山洞内层层叠叠的翠绿色,显示出山洞中繁茂的植被和美丽的景观。接着,诗中出现了"何僧镌像屹嵯峨",描绘了佛像庄严高耸的形象,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诗词中还描述了山洞的氛围。"山屏晴掩牌门杳"表明山作为背景屏障,使得牌坊门口的景色隐约可见,增添了一种神秘感。"风钥阴封梵屋多"则描绘了山洞内风的流动,使得梵宇更加幽静,给人以宁静和神秘的感受。
接下来,诗词中出现了象征佛教的象和佛的手迹。"象落鼻形悬洞右"表现了象像的高悬在洞右的形象,象征佛教的庄严和威严。"佛垂手迹寄岩阿"则描绘了佛陀的手迹寄托在岩石之上,展示了佛教信仰的信仰和敬畏。
诗词的最后两句描绘了山洞内的灯光和僧房。"灯辉金碧琉璃碗"形容了灯光在洞内金碧辉煌的琉璃碗中闪耀,给人一种庄严而光明的感觉。"暗掩僧房络薜萝"则描绘了僧房被薜萝所环绕,增添了一种宁静和禅意的氛围。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山洞景观和佛教文化的描绘,展示了一个庄严肃穆、充满灵性和美丽的佛教圣地。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使得整首诗词具有一种宁静、神秘和庄严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佛教信仰和自然美的力量。这首诗词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洞之中,感受到山水与宗教的融合,给人以内心的宁静和敬畏之感。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
董嗣杲。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
山溪荦确冒荒筠,石溜涓涓尽日闻。微水寒来浑见底,峡山雪后欲侵云。
深溪春动梅争发,绝壑林高日易曛。应似零陵溪上景,林泉多类柳州文。
昔柳柳州作永州山水诸记泉石之状如在目前兹峡上群山与柳州之文颇类。宋代。张嵲。山溪荦确冒荒筠,石溜涓涓尽日闻。微水寒来浑见底,峡山雪后欲侵云。深溪春动梅争发,绝壑林高日易曛。应似零陵溪上景,林泉多类柳州文。
以水仙花供都运判院 其二。宋代。张孝祥。瘴土风烟那有此,却疑姑射是前身。冰肌玉骨谁消得,付与霜台衣绣人。
入青口 其二。明代。袁宏道。入青口,青口山何仄。石人立而啼,云吼吼相逼。蚶岩开老沉香花,飞仙失路虎无家。
赏心亭。宋代。韩元吉。北风吹雨冷如秋,更上江干百尺楼。琼树桂人闭黄壤,石城华屋变沧洲。三峰已觉蓬莱近,二水真成汗漫游。六代风光几人物,不妨拥鼻向南州。
秋日。宋代。蔡松年。风萤开阖度松阴,松下飘然倦客心。几点清光照凉夜,何时远寺得幽寻。
送居政禅者游庐阜。南北朝。邹浩。拄杖横担得自由,冷云飞雪下南州。殷勤要识庐山面,五老峰前一举头。
徐中山王墓。清代。潘德舆。韩彭合邓贾,未足与公班。翊运精诚动,成功意气间。余三开大漠,此墓称钟山。六代群丘垄,樵人晚唱还。
留别彦上人。宋代。贺铸。道人临别重留连,应念吾生汩世缘。拄笏看山犹故态,量船载酒异常年。兴来不计远千里,休去可须持一钱。会作清凉老庵主,两盂分粥对床眠。
次韵李提点雪中登楼之什二首。宋代。吴儆。高情应与水云宽,江北江南望渺漫。逐马银杯端右赏,屯边铁甲得无寒。已知与国同休戚,且庆丰年表治安。杀气已消春意动,曈曈日色上云端。
宣州吴子权送陵阳酒。宋代。孔武仲。梦寐陵阳天上山,曾将心约白云间。仙衔已下青冥裹,尘骨难留缥缈间。三尺溪鱼如可控,千年辽鹤尚应还。多情别后能论旧,远寄官醪为解颜。
记九月三十日夜半梦。宋代。陆游。一梦邯郸亦壮哉!沙堤金辔络龙媒。两行画戟森朱户,十丈平桥夹绿槐。东阁群英鸣佩集,北庭大战捷旗来。太平事业方施设,谁遣晨鸡苦唤回?
山行。宋代。胡仲参。石磴手难攀,林深去复还。人行啼鸟外,僧住白去间。野兴平秋水,吟魂绕暮山。马头风作恶,潘鬓任阑珊。
南乡子。清代。左锡璇。寂寞又黄昏。小院无人半掩门。最是难忘离别夜,销魂。红烛无情照泪痕。春色太撩人。月过西廊夜已分。漫取玉樽聊自醉,醺醺。茶热香残被未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