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岩

梅岩朗读

《梅岩》是宋代诗人马廷鸾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景象,通过表现山川、人物和自然元素的相互关系,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人生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
卓哉青壁插晴空,
古貌棱棱列士风。
人物山川相与重,
是间知有植鳍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作为背景,通过描述青山和巍峨的岩壁插入晴朗的天空,展现了山川的壮观之美。青壁高耸入云,宛如巍然矗立的士人,展现出古老的风韵和坚定的气质。

诗中提到的“人物山川相与重”,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相互关联的深刻认识。人与山川共同构成了壮丽的景观,彼此相辅相成。这种联系也暗示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敬畏之情。

最后一句诗中提到的“植鳍翁”,是指一位懂得种植梅树的老人。这个形象象征着作者自己,也可以理解为一位具有高尚品质和卓越才能的人物。通过“植鳍翁”这个形象的出现,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传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和人生意义的追求。它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价值的思索,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马廷鸾

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号碧悟。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众埠乡楼前村人。幼年丧父,贫不改志,刻苦读书,淳祐七年(1247),马廷鸾赴京参加乙未科省试,获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一举成名。他一生勤政爱民,秉性正直,从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惜南宋朝廷为权奸把握,不能尽展其才华。度宗朝奸臣贾似道、丁大全当国把持朝政,视为异见,受其压制,迫于内忧外患,廷鸾饮恨引退。宋亡,马廷鸾拒绝与元政权合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马廷鸾朗读
()

猜你喜欢

咏玉簪

()

江水一百里,送君君去时。丁宁桃叶渡,莫唱渡江辞。

()
不上黄金台,早歌归去来。
平沙无草木,短褐有尘埃。
故里愁言别,明时敢论才。
灯前一舞剑,豪气转成哀。
()
扁舟东去,极目沧波渺。
千古送残红,到如今、东流未了。
午潮方去,江月照还生,千帆起,玉绳低,枕上莺声晓。
锦囊佳句,韵压池塘草。
()
人竞迎新岁月,侬方饯旧年。
雏莺又画百啭,高柳忽三眠。
()

名与身孰亲。哀哉世俗狥荣。驰骛竭力丧精。得失相纷忧惊。自贪勤苦不宁。

()

吾道榛芜,狂澜倒、百川争涨。赖砥柱、君家伯仲,安流无恙。

龟策何劳詹尹卜,龙矕远过黄初上。况陈思、才藻气如虹,诗堪饷。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