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大慈山悟真观

宿大慈山悟真观朗读

《宿大慈山悟真观》是刘学箕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宿大慈山悟真观

终南道士学弹琴,
门外松萝锁翠阴。
涉海八龙朝出洞,
隔山群鹿夜归林。
琪花过雨溪风澹,
玉树笼烟壁月沈。
三十六坛钟鼓寂,
云璈声接步虚音。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终南道士在大慈山悟真观宿住的情景。诗中以自然景物和道教意象为基调,展示了山林寂静、清幽的美感。

诗中首先描述了道士学琴的情景,他身处在大慈山悟真观的门外,松萝环绕,形成了一片幽深的翠绿色阴影。接着,描绘了大慈山的景色,道士看到了八条巨龙从洞中出来,象征着山林中蕴藏的神秘力量。同时,道士隔山远望,看到一群鹿在夜晚回归林间,增添了一丝宁静和野趣。

接下来的描写聚焦在自然景物中的琐碎细节上,琪花在雨中经过溪流,风轻柔而宁静。玉树被薄雾笼罩,月亮也逐渐沉没在壁上的烟雾中。这些描写通过独特的意象和细腻的氛围,表达了山林的静谧和宁静。

最后两句描述了大慈山悟真观内的景象。三十六坛钟鼓静默无声,没有人敲击,只有虚幻的云璈声音回荡在虚空中,这种寂静与虚幻的音乐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通过山林和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宁静、幽深和超脱尘世的向往。同时,诗中道士学琴和大慈山的描绘,也传递出了对于道教修行和自然力量的崇尚。整体而言,这首诗词给人以宁静、超然的感觉,让人沉浸在山林与音乐的世界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和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刘学箕

刘学箕,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192年前后,即宋光宗绍熙时期在世),字习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刘子恽之孙。生平未仕,但游历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历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本集陈以庄跋)。...

刘学箕朗读
()

猜你喜欢

()

()

自昔开僧舍,言疏礼佛泉。忽从衡岳外,幻涌越山前。

金穴神龙吐,银床善虎眠。响幽宜间竹,色瑞并成莲。

()

公子年华妙。写乌兰、清词丽句,者般精到。小劫沧桑一番过,只许方平微笑。

才数遍、乱山残照。廿四桥边重徙倚,玉箫声、不似当时调。

()
巨鳞非尺泽,多目漫污池。
网漏从今日,筌忘复几时。
饔人颜惨淡,渔子兴参差。
岂似任公捷,群鳌一钓丝。
()
似有人推背,相传果是非。
请君看秘记,若个泄天机。
()

东坑茅舍薄斜阳,少妇含冤祇自伤。两虎在门空吼吼,孤灯终夕独煌煌。

换油未了馀生积,别室谁怜掩泪汪。裂帛声中人已散,海桃何处问纲常。

()

空堂寂静类禅关,怪㡳诗逋搅却閒。往事巳俱随逝水,新题恨不遍名山。

风高哀雁来天外,月冷鸣螀绕砌间。自觉此身成市隐,欲将踪迹混渔蛮。

()
清晓东园政好嬉,忽然伫立小迟迟。
为逢咫尺青松上,无数群莺政乱啼。
()

地胜宜楼观,临江势屹然。横波吞翠壁,倒影插雕椽。

老子难收兴,云安未足怜。由来词翰手,五凤独居前。

()

客里今年庆事新,星香三日两生辰。
已歌西母如椿寿,又赞东床似玉人。
卯观妙传仙祖诀。霞觞同泛我家春。

()
春殿千官宴喜归,上林莺舌报花时。
宣徽旋进新裁曲,学士争吟应诏诗。
()
清香冷艳偏多处,猛雨狂风未有前。
赏意正浓红日坠,如何既去遂经年。
()

寿星高映五云端,梁孟眉齐岁月宽。四皓商山芝待采,九秋郦县菊频餐。

廉能佐国成三异,诗礼趋庭见二难。淡水人家多种竹,为公日日报平安。

()
自从兄弟得神仙,一去空山竟杳然。
唯有华阴舒道士,好诗长与此山传。
()

金鸭香消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

欲知别后相思意,回看罗衣积泪痕。

()
日涵林壑紫光凝,草动花翻气似蒸。
胜地划开鼪鼬迳,数间松屋住残僧。
()

浴罢溪滩不肯还,村民次第掩松关。西山已障秋阳尽,横出馀晖到北山。

()

霭然空水合,目极平江暮。南望天无涯,孤帆落何处。

顷为衡湘客,颇见湖山趣。朝气和楚云,夕阳映江树。

()

画眉夫婿客游梁,独理瑶琴山水长。莫上翠楼凭几望,陌头无数碧垂杨。

()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