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大慈山悟真观

宿大慈山悟真观朗读

《宿大慈山悟真观》是刘学箕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宿大慈山悟真观

终南道士学弹琴,
门外松萝锁翠阴。
涉海八龙朝出洞,
隔山群鹿夜归林。
琪花过雨溪风澹,
玉树笼烟壁月沈。
三十六坛钟鼓寂,
云璈声接步虚音。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终南道士在大慈山悟真观宿住的情景。诗中以自然景物和道教意象为基调,展示了山林寂静、清幽的美感。

诗中首先描述了道士学琴的情景,他身处在大慈山悟真观的门外,松萝环绕,形成了一片幽深的翠绿色阴影。接着,描绘了大慈山的景色,道士看到了八条巨龙从洞中出来,象征着山林中蕴藏的神秘力量。同时,道士隔山远望,看到一群鹿在夜晚回归林间,增添了一丝宁静和野趣。

接下来的描写聚焦在自然景物中的琐碎细节上,琪花在雨中经过溪流,风轻柔而宁静。玉树被薄雾笼罩,月亮也逐渐沉没在壁上的烟雾中。这些描写通过独特的意象和细腻的氛围,表达了山林的静谧和宁静。

最后两句描述了大慈山悟真观内的景象。三十六坛钟鼓静默无声,没有人敲击,只有虚幻的云璈声音回荡在虚空中,这种寂静与虚幻的音乐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通过山林和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宁静、幽深和超脱尘世的向往。同时,诗中道士学琴和大慈山的描绘,也传递出了对于道教修行和自然力量的崇尚。整体而言,这首诗词给人以宁静、超然的感觉,让人沉浸在山林与音乐的世界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和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刘学箕

刘学箕,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192年前后,即宋光宗绍熙时期在世),字习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刘子恽之孙。生平未仕,但游历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历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本集陈以庄跋)。...

刘学箕朗读
()

猜你喜欢

小雨催春杏半红,转头庭户已秋风。刘桢昔病虽差愈,侯喜今诗竟未工。

瘦马羸僮还自笑,绿尊黄菊定谁同。十年塞耳人间语,剩欲从公一破聋。

()

一自胡尘起,飘零十载过。危情窘荆棘,老眼暗干戈。

草草真聊尔,栖栖可奈何。功名麟阁晚,兴在鹿门多。

()

古今多少好英雄,未必奸邪未必忠。
上党鼎膏流地白,长平坑血溅天红。
三边传檄兵虽息,二榷开场货未通。

()

大地春光一气通,河阳花与武陵同。花时花下逢梅福,一笑相看色是空。

()

我诚既洁,我豆既丰。神来降斯,有俨其容。荐此嘉币,肃肃雍雍。

何以侑之,于乐鼓钟。

()
三十年馀病作魔,相思长恨隔关河。
僧窗开读君书至,丈室分龛我暂过。
忆尔音容如会合,感与踪迹念蹉跎。
两篇价有千金重,若比千金更不磨。
()
祝史正辞,人神叶庆。
福以德招,享以诚应。
六变云备,百礼斯浃。
祀事孔明。
()
万世衣裳脱介鳞,一祠宁足报恩深。
长教天下江湖顺。
始慰胼胝手足心。
()
於兵於食皆云去,当使斯民信独存。
不尔此心先已丧,虽云兵食更休论。
()

夕阳野渡人归后,山馆南风客到初。可恨同来不同去,烦君为寄故乡书。

()

长年忍泪说中原,望彻中原隔戍垣。
谁遣江淮限南北,从来宇宙一乾坤。
功名纸上徒虚语,岁月谁边恐断魂。

()

一年春事到酴醾。何处更花开。莫趁垂杨飞絮,且随红药翻阶。

倦游老矣,肯因名宦,孤负衔杯。寄语故园桃李,明年留待归来。

()
何年雷斧凿山裂,六月苍崖细飞雪。
孤凤一去声不闻,海水桑田几兴灭。
我知仙去仙尚存,时见真形生岩穴。
青天半夜玉箫寒,唤起幽人舞明月。
()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

众人重利。

()

得乐湖海志,不厌华辀小。月中抛一声,惊起滩上鸟。

心将潭底测,手把波文袅。何处觅奔车,平波今渺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