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雨书事

连雨书事朗读

《连雨书事》是宋代赵蕃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描写农田劳作为主题,通过描述麦熟蚕将老、频年荒已甚等景象,表达了农民们对雨水的期盼和对丰收的渴望。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麦熟蚕将老,晴须雨不宜。
频年荒已甚,一饱此为期。
陛下故勤理,尔民无怨咨。
磨鎌亦装簇,晴日会当披。

这首诗词的诗意表达了农民们对天气的关切和对收成的希望。诗人通过描述麦熟和蚕将老的景象,暗示着丰收的时刻即将到来,但此时却遭遇连绵不断的雨水,使得农作物无法得到适宜的滋润。诗中提到频年荒已甚,表明长期的干旱已经给农民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损失。然而,诗人并未流露出对命运的怨尤,而是表达了农民们对政府的期望和对丰收的渴望。

诗中提到陛下故勤理,尔民无怨咨,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赞赏和对政府的信任。诗人认为统治者应该勤勉地处理政务,关心人民的农田,以保障民众的福祉。虽然农民们面临着困境,但他们并没有怨尤,而是希望政府能够关注并解决这一问题。

诗的最后两句“磨鎌亦装簇,晴日会当披”描绘了农民们在晴朗的天气里穿着轻便的服装,准备投入到农田劳作中。磨鎌装簇,意味着农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等待着晴朗的日子的到来,以便投入到农活中去。这展现了农民们的勤劳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整首诗词通过对农田劳作的描写,表达了农民们对于适宜的天气和丰收的渴望,以及对政府的期望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农民们的心声,展示了宋代社会农田劳作的艰辛和农民们的乐观精神。这首诗词既是对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赞颂,也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思想内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赵蕃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赵蕃朗读
()

猜你喜欢

一听胡笳动越吟,声潜地底气逾深。
千宫月色单于曲,万里天光魏阙心。
秉烛何人犹把盏,挑灯有女正穿针。

()

元戎忽已化鲵鲸,少长呼来就此烹。科第昔曾誇冠世,衣冠今忍负平生。

休教秉笔修降表,乍可捐躯肯献城。壹惠已彰幽壤慰,巍巍庙貌焕高甍。

()
我行入东川,十步一回首。
成都乱罢气萧飒,浣花草堂亦何有。
梓中豪俊大者谁,本州从事知名久。
把臂开尊饮我酒,酒酣击剑蛟龙吼。
()

两月传经去,宁亲借使骢。席常虚待左,道岂敢云东。

射策张家子,能诗任氏童。苍苍岱云里,何处听春鸿。

()

翻嫌寒食到匆匆,老去情怀渐不同。春事顿抛乡梦外,雨声全在客心中。

相争燕蹙东西水,欲放梅商断续风。最苦冲泥朝凤阙,禁钟才断火城红。

()

石壁脱扃钥,倚空双观台。江流关不住,阊阖豁然开。

云表群仙望,舟中独客回。欲挥千丈笔,题凤记曾来。

()

性同韦刺史,坐处爱焚香。宝鼎并鸡舌,烦君早寄行。

()

()
身寄崦嵫欲尽时,且贪余景伴儿嬉。
故庐手种竹千个,醉帽时篸花一枝。
蠹箧有书供夙好,衡门无客作新知。
羊裘自欠封侯骨,敢道君房彻底痴!
()

姑射乘龙。与少*行秋,佳气葱葱。九重天上,万岁声中。想见玉立神崧。更川妃微步,恰便似、户外昭容。建章宫。正鸡人唱晓,凤吹腾空。风流太平礼乐,是鼓腹康衢,白叟黄童。说向周公,声容文物,歌舞帝力神功。幸天公不禁,人间酒醉得西风。此心同。有黄河为带,江汉朝宗

()

一代才名众岂如,几年高隐蚤悬车。有时搦管挥文藻,尽日耽玄味道书。

难弟金兰交不浅,元方梦寐迹仍疏。且凭鱼雁订归计,那得相逢海上渔。

()

绕舍扶疏千树林,古台莺语昼沉沉。山童佐舞调双鹤,病客閒居戏五禽。

阮籍猖狂雠礼法,仲长乐志薄朝簪。凭高更觉青冥远,弋者徒闻黄鹄音。

()

千古英雄识汉才,天书西下百蛮开。江湖满地波声恶,薏苢归途莫浪猜。

()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

一枝香杏一枝梅,各占东风挂玉钗。
居士石肠都似梦,王孙心眼怎安排?

()

吾观明府毫端妙,传得尊公肘后方。
番俗尚歌汉东柳,莆人不剪召南棠。
威驱未若心怀惠,内荏徒然外抑强。

()

皑皑白云拥龙峰,万壑千岩在画中。买得新醅开小阁,褰帏正对玉芙蓉。

()

平昔寡俦侣,与子分弥敦。班联通禁掖,居止隔墙垣。

壮怀夙有契,微尚颇亦存。亭皋一回首,落日眺川原。

()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

劳君远寄青绫被,愧我仍烹紫朮汤。已幸甘香分药裹,复经温暖到藜床。

乡园摇落黄花雨,江海飘零白雁霜。归日病躯堪料理,便迎锦障送飞觞。

()

何处春来好听莺,谢家池馆越州城。绿杨垂地露烟重,红杏映帘风日清。

醉把玉杯如有待,笑停锦瑟谩多情。却思旧过宫墙畔,著意马头啼数声。

()
寄迹双溪喜盍簪,剖符庐子遽分襟。
伏波威著羌夷界,叔子恩怀江汉心。
万里烟尘入长筭,二边风月待清吟。
促归早晚飞丹诏,新雁回时有好音。
()

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

一笔笔模楷,一叶叶精神。骤喜多酬接,徐思晋代人。

()

杜鹃声裹桐花落,山馆无人昼掩扃。
老去未能忘结习,自调浓墨写黄庭。

()

愁重却嫌清昼。镜里惊看消瘦。离别太匆匆,知道重逢能否。

非旧。非旧。乡国不堪回首。

()

经冬无雪麦不死,秋雨过多深入土。
人言来岁定无麦,农父掉头笑不许。
清明雨足麦欣欣,旋敕奴婢修破囷。

()

畴曩伊何,逝者弥疏。温温恭人,慎终如初。览彼遗音,恤此穷孤。

譬彼樛木,蔓葛以敷。

()
一二三四五,禾山打鼓金牛舞。
劈面来时著眼看,全身放下休回互。
()

百战西师未可当,云屯千里动襄阳。为予引满银鞍酒,饮马鄢陵古道傍。

()
雨晴郊外共寻芳,细水交流注野塘。
花欲峦枝风不肯,柳才舞影日还藏。
转添老态难於健,看得閒时少似忙。
拟访一僧共茶话,禅房扃锁出游方。
()

阴风猎猎下微霜,鸿雁南来趁稻粱。飞到南天天尽处,浪传飞不过衡阳。

()

紫云暖。恨翠雏珠树、双栖晚。小花静院相逢,的的风流心眼。

红潮照玉盌。午香重、草绿宫罗淡。喜银屏、小语私分,麝月春心一点。

()

灵井曾烦翁记文,至今流水对荒坟。孤儿自扫松间祭,人隔九泉闻不闻。

()

未知游子意,何不避炎蒸。几日到汉水,新蝉鸣杜陵。

秋江待得月,夜语恨无僧。巴峡吟过否,连天十二层。

()

聚赏蜂初课,分携燕巳雏。泥惊落夏簟,花忆倒春壶。

水路风旗进,晴船暑气无。五云赤日外,缥缈是皇都。

()
八面玲珑逗月寒,要寻形影十分难。
无端平地生层级,湘北潭南作样看。
()
昔以县为滩,于今粹亦难。
纵令急符下,且放大弦宽。
航海船粳白,游山谱荔丹。
应怜铜墨吏,舒惨在毫端。
()

数间茅屋水东涯,四海为家不当家。钵底已无兼宿食,篱边犹忆隔年花。

典型独喜先生在,风雅徒令异代誇。自笑僧贫远行脚,担头犹有旧袈裟。

()

采采新英出远冈,生香不断冷垂浆。地神手老皮先紫,山鬼肠饥色更苍。

野馔自宜清品味,世情谁识淡馨香。旧林春草盘飧惯,忆共邻翁踞坐尝。

()

竹映高墙似傍山,邹阳归后令威还。

君看将相才多少,两首诗成七步间。

()

昔年十日雨,子桑苦寒饥。哀歌坐空室,不怨但自悲。

其友名子舆,忽然忧且思。搴裳触泥水,裹饭往食之。

()

襟袂翛然风味酸,北人谁识蔡姬贤。可怜抛却清伊月,埋没边沙二十年。

()

玉立蜻蜓小,香欺漫港秋。
百年清绝意,孤棹抵封侯。

()

皇舆向洛城,时雨应天行。丽日登岩送,阴云出野迎。

濯枝林杏发,润叶渚蒲生。丝入纶言喜,花依锦字明。

()

宝相为嘉号,移根自蜀都。
远来还可重,他处更应无。
嫩叶细裁绿,芳英匀抹朱。

()

江豚吹浪江风起,地坼惊蛇绾江水。日暮津头愁杀人,极目烟波几千里。

扁舟南下急张帆,黄头屏气窥惊湍。天吴戟手真可畏,始信人间行路难。

()

湘帘捲秋水,玉簟凉冰肌。鹍弦诉幽怨,凤笙吹参差。

杯浮甘露浆,井汲铅华水。歌罢綵云空,南薰四筵起。

()
我兄教我过东吴,遗墨山间无处无。
忽报冬潮催出堰,俗缘深重道心粗。
()
三年来在此山中,上下人情贵一同。
今日溪头休惜别,德云只在妙高峰。
()

度溪履险得幽岩,欲去徘徊意尚贪。吏部祝融峰下句,未宜留此付镌镵。

()

殷勤八跪。但暮送潮头,朝迎潮尾。正值沙禾始熟,竞衔双穗。

黄膏四角随圆月,任雌雄、入秋皆美。虎门船返,两篮紫甲,一筐红蜕。

()
隐几铃斋咀道腴,洛烟嵩霭遍神都。
时时便作书生咏,方信随何一腐儒。
()

高隐就诗名,中洲雅趣成。几前脩竹净,屋上落泉鸣。

柘圃春风织,山田野火耕。满山薇蕨老,客至足蔬萌。

()
妄执迷流不肯休,所以今生逐女流。
如今眼界浑尘染,几时安稳见来秋,莫误前途成业网。
目连成佛已绸缪,开心放旷依儿得,不著高峰见毗丘。
()
平生足迹遍九州,知子笔端回万牛。
歙砚故持赠,夜光非暗投。
兹实旧坑子坑尾,远胜洮州绿鸭头。
清淑之德隐于石,珉中玉表非其俦。
()
篆写千文迈古今,感陶承旨撰碑阴。
两朝雨露书中得,满箧诗章物外寻。
衡岳水云长挂梦,帝城烟月不关心。
西游去事无消息,想共陈抟一处吟。
()

酴醾潋滟泛觥船,谩说金壶酒似泉。洞口有花应解笑,独醒正自愧时贤。

()
夜半潮声撼客床,卧听柔橹闹空江。
惊回倦枕乡关梦,海日烘山上晓窗。
()
秋蕣晚英无艳色,何因栽种在人家。
使君自别罗敷面,争解回头爱白花。
()
把断重津过者难,擎扠须信髑髏干。
藿山到后知端的,同死同生未足观。
()
风生汐恶舟难去,独上危楼立暮云。
数片斜阳随处没,一声清磬隔江闻。
庙灵古木悬新纸,碑老苍苔补断文。
惭愧年丰官酒贱,往来人每乐醺醺。
()
体量非功不堕今,星移斗换岂同轮。
多年历日虽无用,犯著应须总灭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