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其六真兴寺阁

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其六真兴寺阁朗读

《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其六真兴寺阁》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秦川不为广,南山不为高。
嵯峨真兴阁,杰立陵风飙。
危槛俯翔鸟,跳檐落飞猱。
上有傲世人,身衣白鹤毛。
下视市井喧,奔走何嗷嗷。
萧然倚楹啸,遗响入云霄。
清风吹其裾,冉冉不可操。
不知何所为,岂即非卢敖。
游目万里间,远山如伏羔。
遗语谢世俗,钓鱼当钓鳖。

诗词中的"真兴寺阁"是一个山间的宏伟建筑,诗人描述了它的壮丽景象。诗的开头写道,秦川虽然不宽广,南山虽然不高耸,但真兴寺阁却耸立其中,高耸入云,仿佛能够与陵上的风一同起舞。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真兴寺阁的细节。诗人观察到,从危险的栏杆上,可以看到翱翔的鸟儿,从跳跃的檐口上,可以看到飞跃的猴子。在高处,有一位衣着华丽的人,他的衣服仿佛是用白鹤的羽毛做成的。而在下方,市井喧嚣,人们匆忙奔走。

接着,诗人倚靠在柱子上自由地吟唱,他的声音回响在云霄之间,清风吹动他的衣裾,轻飘飘地不受束缚。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他并不以为意,仿佛并不是卢敖(指古代传说中的卢敖,他在世俗间游离自由,不受拘束)。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眼中的广阔景色。他的目光游离在万里之间,远处的山峦如同羔羊躺卧。他最后说道,他的言语是向世俗致谢的,就像钓鱼时只钓鳖一样。

这首诗词以描绘真兴寺阁的壮丽景象为主题,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自由和超脱世俗束缚的向往。诗人以自由自在的姿态,观察着世间的喧嚣和繁华,却坚守着自己内心的宁静和独立。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对比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对自由和超越尘世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快哉善知识,能以种种喻。我今亦乐说,渐修与顿悟。

顿如草木芽,荄核已完具。又如大明镜,色像悉陈露。

()
吾家有鸡母,乘春数子生。
生来逾六旬,互觉羽翼成。
其母且再卵,逐之使离散。
众雏既不来,一子独恋恋。
()

范蠡东浮阔,灵均北泛长。谁知远烟浪,别有好思量。

故国门前急,天涯照里忙。难收上楼兴,渺漫正斜阳。

()

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

谁怜屋破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

()

三日雨行来款关,篝灯相语雪霾山。低回俗里未能免,只有对君非强颜。

()

法轮法眷有齐公,曾探斑斑虎穴中。
不必老夫亲到也,自然千里便同风。

()

自住上方聊寄迹,山窗长在竹竿边。昨来是处秋风好,忆尔生时明月圆。

捧橘定知怀袖阔,食梨应喜弟昆连。偶拈茗碗生閒思,却记前年共酒筵。

()

穷探虽得尽幽奇,山势须从远望知。几朵芙蓉开碧落,九天屏嶂列旌麾。

高同华岳应天忝,名亚匡庐却稍卑。信是谪仙还具眼,九华题后竟难移。

()

忆食时。临盘动容色。欲坐复羞坐。欲食复羞食。含哺如不饥。擎瓯似无力。

()

静里咀含味更余,我怀颇与世情疏。伤生事众偏诬酒,致困途多莫怨书。

愁垒有杯犹可却,饥肠无字欲何如。虽然此语何人信,只合诙谐海大鱼。

()

()
返照人间,忙忙劫劫。
昼夜苦辛无歇。
大都能几许,这百年、又如春雪。
可惜天真逐爱欲,似傀儡、被他牵拽。
()

我生于君后三算,我及君游已十年。浮世升沈几搔首,高秋风物又登筵。

银钩欲转薇花月,金兽初腾柏子烟。他日仙班只今定,丹梯须让海鸥先。

()

乞巧楼前乞巧时,金针玉指弄春丝;
牛郎织女年年会,可惜容颜永别离。

()
六道四生同一轮,见他生灭未为真。
直须打破猕猴镜,识取光中弄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