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六过杨无敌庙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六过杨无敌庙朗读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六过杨无敌庙》是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描写了他在奉使辽国时经过杨无敌庙的情景。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行祠寂寞寄关门,
野草犹知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
太删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
尝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
诛彤聊足慰忠魂。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辙奉使辽国时经过杨无敌庙的情景。诗人感慨于庙宇的荒凉与寂寞,野草都知道要躲避血迹。诗人认为自己虽然一次失败,但并非战斗的罪过,却担心被人删改文字以避免批评。他曾奔波于中原,享受过异域尊崇。他希望能与杨无敌相比,以此慰藉自己忠诚的精神。

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辙在奉使契丹途中的内心感受。诗中使用了寂寞、血迹、失败、删改、驰驱、尊崇、慰忠等词语,通过对比和反衬,展现了诗人的悲凉和无奈情绪。

首先,诗人描述了杨无敌庙的寂寞荒凉,寓意着时代的变迁和英雄的凋零。野草避开血痕的描写,更加凸显了庙宇的荒凉和沉寂。

其次,诗人表达了自己一次失败的心情,他认为这并非是他参与战斗的罪过,却担心受到批评和删改文字的压力,反映了当时官场的严峻和文人的无奈。

接着,诗人回忆起自己驰驱于中原的经历,以及在异域得到的尊崇和享受。这种对中原荣耀和异域尊崇的对比,凸显了诗人的自豪和追求。

最后,诗人希望自己能与杨无敌相比,以此慰藉自己忠诚的精神。他将自己的忠诚与周子隐相提并论,表达了对忠诚精神的崇高追求和追忆。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苏辙在奉使契丹途中的复杂心态和对忠诚精神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官场的残酷和文人的困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何年小谪住尘寰,来鹤香消事等闲。夜月有灵吟白雪,落花无主葬青山。

一春梦短朱门里,千古魂归玉树间。檐铁新词谁卒读,杜鹃啼断血痕斑。

()

三冬凛冽彤云布。六出飘飞絮。地冻天寒难进步。满途冰雪,唤回童稚,且向茅庵住。贵州大醮无推诉。必要功圆聚。远逝新亡皆济度。加持妙道,展舒云宴,一会朝元去。

()

俭素师寒隽,谦冲识老成。养亲公族化,取友士林倾。

贺屦填门近,灵輀赴垄轻。悲欢反覆手,挥泪湿铭旌。

()
久雨作我病,今朝身顿轻。
花房避初旭,帘影弄新晴。
漉酒纶巾折,听琴拄杖横。
翛然又终日,未觉负平生。
()
苍杉拱立万夫长,破衲素封千户侯。
昨夜金仙失璎珞,寒光满地不曾收。
()
千里楼高人与并,个中彻地通天。
秋风吹发半成宣。
都将强岁月,空对旧山川。
养就人才端有意,公今三祖差肩。
()

绿似春江水染成,窗纱分映色偏明。霜风一夜浑梢破,叶上残诗读不行。

()

自叹未沾黄纸诏,那堪远送赤墀人。老为侨客偏相恋,

素是诗家倍益亲。妻儿共载无羁思,鸳鹭同行不负身。

()

崔嵬扶桑日,阔会沧海潮。
倾都看黄屋,此意竟萧条。

()
昼读兵书夜枕戈,少年猛士出三河。
乘时欲取封侯印,可奈天骄力请和。
()
指罘罳晓月,动凉信、又催归。
正玉涨松波,花穿画舫,无限红衣。
青丝。
傍桥浅系,问笛中、谁奏鹤南飞。
()
田里今年少叹嗟,前溪敢放夜痕加。
天开璧玉三千岫,水绕黄云一万家。
古寺安闲茶可饱,深村取次酒能赊。
归来晚及西津渡,百丈虹梁喜有涯。
()

词笔飘飘压两都,当年声价许谁俱。争传庾信雄江左,竟误虞翻落海隅。

友道金兰三世合,诗篇陶冶万人模。扁舟旧约江门路,千古伤心甓社湖。

()
一是二,二是三,咬定牙关彻底参。
闹浩浩时双手掷,赤条条处两肩担。
文殊老,强指南,□门三顿实难甘。
五峰山下翻筋斗,八达衢头转放憨。
()
脚下茎芦,到岸也未。
随流入流,浮逼逼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