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毛国镇白云庄五咏 濯缨庵

和毛国镇白云庄五咏 濯缨庵朗读

《和毛国镇白云庄五咏 濯缨庵》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临池濯足惜泉清,
缨上无尘且强名。
横木为桥便独往,
结茅依岛类天成。
往还渐少人谁识,
寝食无为身转轻。
有似三吴朱处士,
钓鱼谁与话西征。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名为濯缨庵的景点。诗人苏辙来到庵前的池塘,洗净了脚,深深地感叹着清泉的清澈。他的头上缨绳上没有一丝尘埃,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声望和威名。他以一根横木为桥,独自踏上了往庵的路途。庵中结茅,宛如岛屿一般,仿佛是自然形成的美景。

然而,诗中提到往来的人逐渐减少,谁能真正认识诗人?他的生活变得无为而轻盈,不再受世俗的束缚。他像三吴朱熹一样,过着隐逸的生活,与世无争,钓鱼垂钓,没有人与他分享西征的故事。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僻静幽美的庵园景观,展现了苏辙对自然与人文的诗意思考。诗人以自然景观作为背景,表达了对清净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追求。他通过描写自己洗足于清泉之中、头上无尘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清心寡欲的心态。诗中的横木和结茅更是凸显了与世隔绝的意象,显示了诗人追求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心境。

诗人将自己与三吴朱熹相提并论,显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崇敬。这种对隐逸境地和清净心灵的追求,反映了宋代士人追求自我修养和超脱纷扰的心态。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景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境界和追求,给人以心灵的宁静和感慨。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相逢曾记帝王州,又向华溪接宴游。陶令虽辞彭泽去,寇君终为颍川留。

雨鸠鸣绿桑连野,晴雉翻青麦满丘。早晚治平推第一,玺书推上凤池头。

()

前度月圆时,月下相携手。今夜天边月又圆,夜色如清昼。风月浑依旧。水馆空回首。明夜归来试问伊,曾解思量否。

()

观音渡头天狗落,北关门外尘沙恶。
健儿被发走如风,女哭男啼撼城郭。
忆昔江南十五州,钱塘富庶称第一。

()

万叠青山外,林居頫涧滨。翛然四老者,知是茹芝人。

()
约看西湖十月红,掉头归计又成空。
年光如水心如梦,人在西楼暮雨中。
()
酒盏厌连行,众客喧已醉。
忽得簿上籍,共出名外仕。
孤昂忽雄轩,泯默亦驯致。
追争相後先,得失自愚智。
()

偶辞僧伴逐閒云,锡杖西飞访隐沦。莫向崧台台下过,山川如旧易伤魂。

()
酂侯依日月,天驻叙隆昌。
迈德大三杰,观时定九章。
过因王尉辩,功赖鄂君扬。
终以同心美,清宁赞后王。
()

世味迷人又不知,纷纷蕉鹿竟奚为。山翁正坐山堂上,笑问黄粱第几炊。

()

一刀残月淡觚棱,遥望林梢晓色升。
寂寞小帘风露冷,玉盆脂水已生冰。

()

何处逍遥最快哉,红莲池里白莲开。

多情舞蝶穿花去,一阵香风逐水来。

()
谦德有光,慈心摄物。
等冤亲不与较量,混尘俗初无间隔。
熙熙外气融冰谷之春,汪汪乎胸吞云梦之泽。
乐羲皇世,含饴弄孙。
()
檥棹河梁畔,推篷得句新。
云为山态度,水借月精神。
密树藏飞翮,平波见跃鳞。
饥年村落底,也有醉归人。
()

一枝长戟六钧弓,千里山河百战中。
惆怅故园衣不到,边城容易起秋风。

()

紫烟楼阁碧纱亭,上界诗仙独自行。奇险驱回还寂寞,

云山经用始鲜明。藕绡纹缕裁来滑,镜水波涛滤得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