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王元渤问余脱齿韵

次王元渤问余脱齿韵朗读

这首诗词《次王元渤问余脱齿韵》是宋代曾几所作。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齿危但以粥充虚,
辜负公家夏屋渠。
政恐曲生深作崇,
可怜髯簿顿成疏。
动摇不减韩吏部,
蹴踏非同焦校书。
落势今年残未已,
只应从此并无馀。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的失意和对时局的担忧。诗人在饮食方面受到限制,只能以粥来填充空虚的胃口。他感到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重大,但却未能尽力履行,辜负了公共利益。政治的曲折和深奥让他感到担忧,他可怜那些为政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成为了无能或疏忽的官员。他认为动荡不安的局势并没有减少,政治官僚与平民百姓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他感叹国家的衰败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政治现实的忧虑。诗中的"齿危"指的是诗人年老失去牙齿的状态,但他只能以粥来填充胃口。这种形象化的表达体现了诗人的无奈和困顿。诗人通过"辜负公家夏屋渠"的语句,表达了自己对于未能为国家作出更多贡献的遗憾和愧疚之情。诗中还提到政治的曲折和深奥,以及官员的能力不足和疏忽,这些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担忧。最后的两句"落势今年残未已,只应从此并无馀"暗示了国家衰败的局势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揭示了作者对于自身和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担忧。它体现了诗人对于时局的深刻观察和对国家的忧虑,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个人能力和力量的无奈。这首诗词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揭示,呈现了宋代社会的政治困境和衰落的景象,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曾几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曾几朗读
()

猜你喜欢

道院群仙集,高轩二妙来。
文章清气足,谈笑老怀开。
落木三秋晚,黄花九日催。

()

妄想不须强灭,真如何必希求。本源自性佛齐修。迷悟岂拘先后。
悟则刹那成佛,迷则万劫沦流。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
凌波台畔花如剪,几点吴霜。
烟淡云黄。
东阁何人见晚妆。
江南春近书千里,谁寄清香。
()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

白鹭洲边玉帐开,锦帆东指凤凰台。怪底鲸鲵窜江底,君王驾驭六龙来。

()

堂堂四世三公后,今日乘听出案临。
坐上即时闻减乐,袖中虽暮不怀金。
官民乘访皆公论,狱卒平成有恕心。

()
阉奴久矣擅秦权,鹿马欺君亦热然。
辄向望夷行弑逆,此身不杀是无天。
()

秋山清若水,吟客静于僧。小径通商岭,高窗见杜陵。

云霞朝入镜,猿鸟夜窥灯。许作前峰侣,终来寄上层。

()

吟哦两夫子,濯濯春月柳。
金石相击撞,论文自为友。
我欲和阳春,高调不容口。

()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

东南海水浮天地,千顷万顷波无际。舟行旬月不见山,忽见青山欲流涕。

青衣赤发黄帽郎,吴中最能称最强。见山起舞索酒饮,众工喜忭皆若狂。

()

南山莫采菊,北山莫移文。西山食薇终不饱,听我且歌东山之白云。

白云宛在山之下,卜得陂坑葬郎罢。三年返哺学慈乌,千里按图求骏马。

()
罗城一百廿里长,东藩将此作金汤。
旧基更展三十里,莫剩西门一树樟。
()

三年风木绾愁心,病起萧然思不禁。尘榻偶逢高士下,淡交真向古人寻。

阳春敢谓无同调,流水还应有赏音。君听吴趋殊未厌,怪来翻忆越人吟。

()

绿侵帘,红糁径。谷雨梢头,花聚春心冷。圆月飞来池馆静。

攒簇梅花,欲斗婵娟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