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余中舍知汉州德阳

送余中舍知汉州德阳朗读

《送余中舍知汉州德阳》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匹马易为秣,单车长是轻。
秋风来栈道,宿雨度关城。
石上树林暗,山根江水明。
桐花凤何似,归日为将行。

诗意:
这首诗词是作者送别余中舍,目送他前往汉州德阳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余中舍的祝福和对他行程的思虑之情。

赏析:
首联写道:“匹马易为秣,单车长是轻。”这里以马和车作为象征,表达了送行者对余中舍的美好祝愿。作者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祝福的心情。

接下来的两句:“秋风来栈道,宿雨度关城。”描绘了行程的艰辛。秋风吹拂着狭窄的栈道,宿雨过关城,形容了余中舍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下半联写道:“石上树林暗,山根江水明。”这里通过描绘山水景色,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美丽。山石上的树林苍翠葱茏,而山脚下的江水清澈明亮,给人以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最后一句:“桐花凤何似,归日为将行。”以桐花和凤为意象,表达了对余中舍的赞美和祝福。桐花象征高洁,凤象征吉祥,意味着余中舍将会在德阳事业有成,飞黄腾达。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送行者对余中舍的美好祝愿和对他行程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运用比喻,使诗词充满了诗意和情感,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朗读
()

猜你喜欢

()

药裹关心正腹烦,强排孤闷到东园。行穿一一三三径,来往红红白白间。

绕树仰看浑不见,隔溪回望不胜繁。村村桃李家家柳,脚力酸时坐看山。

()
冒雨过东古,秋声满上方。
僧贫茶事薄,院静竹阴凉。
隔岸明疏叶,长天隐去樯。
法轮遗躅邈,一宿意傍徨。
()

曲江而下水多石,大庾以南山半茅。

相国犹余心里印,祖师更剩杖头包。

()

古屋前头几树梅,长年腊后已全开。
自经远别凭谁寄,欲问清香无使来。
空与吟怀惊岁月,愁将客眼对尘埃。

()
田里三年两旱乾,茅檐十室九饥寒。
殷勤此日无他事,好把斯民子样看。
()

坡翁与涪翁,生日别寒暑。涪诗令人沧,坡诗令人煦。

从来造化穷,正赖文章补。今年炎热甚,不复分子午。

()
律身端合励冰清,莅政尤须称物平。
知是夫君深寓意,雅宜斯阁遂安名。
池幽自足龟鱼乐,林静休教虫鸟鸣。
况复官间州似斗,不妨时此濯尘缨。
()

惟有南宫竇员外,为予垂泪閤门前。

()
缭绕澄江面面山,使君来与吏民閒。
可堪归骑临晴陌,散尽游人夕照间。
()

残冰未放沟声滑,小雨频催柳色新。昼漏渐长无一事,坐披黄老味天真。

()

茅屋南山下,细雨桃花谢。清晨起梳头,邻家作春社。

()
云藏无缝袄,花绽不萌枝。
铜壶漏静,玉户春熙。
敢问时人知不知。
()

悄郊原带郭,行路永,客去车尘漠漠。斜阳映山落,敛馀红、犹恋孤城阑角。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

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醒眠朱阁。惊飙动幕,扶残醉,绕红药。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