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冬至。宋代。阮阅。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 绮窗寒浅。尽道朝来添一线。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
参考资料:
1、于石编著《中国传统节日诗词三百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36页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两句,描写早晨云雾散去,寒冷的阳光照耀下,周围事物长长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这一天是一年当中影子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我国传统的阴阳观以阴阳来解释冬至,冬至又称“长至节”,冬至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此后开始逐渐变为昼长夜短的物候变化特征。“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两句主要描写冬至的习俗。“罗袜新成”,三国魏曹植有《冬至献袜履表》开头便是“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 南朝宋沈约《宋书》亦记:“冬至朝贺,皆如元旦之仪,又进履袜。”后魏崔浩《女仪》载:“近古妇人,常以冬至进履于舅姑。”冬至日,从日照角度看,自是从此以后,白天渐长,光照渐多。然从实际感受言,则冬至之后进入数九寒天,这是因为大地万物皆已冷透,虽日照渐长,此时依然最冷,正如夜间凉在半夜后,午间热在正午后的道理一样。冬至对长辈进履袜,保暖祈福,是节日祝福又有实际用处。
下片进一步写冬至日前后的天气变化。“绮意寒浅”,冬至以后,天气渐渐转暖,寒意渐渐减少。“尽道朝来添一线”,据《岁时记》载:“魏晋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添长一线”,按气候变化规律,冬至后影长渐短,量日影的红线也应该慢慢变短才恰当。“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从今天开始,黑夜变短,夜间秉烛赏游时所携带的记时铜漏壶也将减少筹码,表现出作者对白日渐长的欣喜,对冬日寒意渐去的雀跃。
这首词虽然是变现节气时令规律变化的作品,语言平实而不平淡。“晓”、“瑞”、“绮”等形容词以及“回”、“浅”、“添”、“减”等字眼有效消减了寒日的凛冽之气,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此外,全词语言典雅得体,表现手法娴熟老道,善于借用文章典故,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语言技巧。
参考资料:
1、于石编著《中国传统节日诗词三百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36页
阮阅(约公元1126年前后在世)字闳休,自号散翁亦称松菊道人,舒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榜名美成),做过钱塘幕官,自户部郎官责知巢县,宋徽宗宣和中任郴州知州。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以中奉大夫知袁州。致仕后定居宜春。初至,讼牒颇繁,乃大书“依本分”三字,印榜四城墙壁。郡民化之,谤四厅为无讼堂 。...
阮阅。阮阅(约公元1126年前后在世)字闳休,自号散翁亦称松菊道人,舒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榜名美成),做过钱塘幕官,自户部郎官责知巢县,宋徽宗宣和中任郴州知州。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以中奉大夫知袁州。致仕后定居宜春。初至,讼牒颇繁,乃大书“依本分”三字,印榜四城墙壁。郡民化之,谤四厅为无讼堂 。
和人见寄。宋代。李之仪。壮志峥嵘不自神,低回聊此接波臣。虽非腰重真骑鹤,犹胜途穷强泣麟。击节久怀洲上晚,空樽未放网边春。固知遗老能相契,翻愧公输作幸民。
故宫。宋代。黎廷瑞。麦饭苦经营,桑田许变更。饥鸦啼古井,独鹳下荒城。落日关河迥,东风草木荣。苍苍十二桧,颜色尚承平。
寄平远台僧百鍊。明代。林廷模。京国驱驰十丈埃,野心常忆远公台。烟销竹外茶初熟,月满庭前鹤未回。半榻白云垂纸帐,一帘香雪落岩梅。重逢遥在秋深处,篱菊须留霜后开。
绍兴祀祚德庙八首。清代。佚名。以身吒孤,实惟死友。抚妪长之,若父若母。潜授于韩,克兴厥后。崇斋以献,德侈报厚。
閒居寡营忽忆关塞之游遂成七首 五 黄华牙将张桓。明代。李梦阳。孤蓬绝塞口,匹马戍程前。跨迥烟墩直,缘危石栈连。飞云下独石,逝水入潮川。旧对张军帅,题诗醉菊天。
万㮤金阙图为许季升都宪题。明代。朱诚泳。万年翠色绕蓬莱,尽是先皇手自栽。此日明堂须八柱,郁然双阙倚天开。
酬彭伉。唐代。李涉。公孙阁里见君初,衣锦南归二十馀。莫叹屈声犹未展,同年今日在中书。
送金主簿赴吴江任五首 其三。明代。苏伯衡。西望姑苏台,近临百花洲。白露正为霜,行人不可留。但感鸿雁集,不伤麋鹿游。月明歌子夜,民生庶其廖。
薄命女。五代。和凝。天欲晓,宫漏穿花声缭绕。窗里星光少。冷露寒侵帐额,残月光沈树杪。梦断锦帏空悄悄,彊起愁眉小。
天南第一楼放歌。清代。丘逢甲。亚洲一片云头恶,群花摧折雌风虐。护花幡立海东南,裼裘公子方行乐。千红万紫开春中,团圆月照何王宫。粗豪莫笑虬髯客,妩媚全胜羊鼻公。第一楼头人第一,天女散花香满室。中宵醉卧海云红,梦遣黄人捧朝日。
郊庙歌辞·周朝飨乐章·治顺。清代。佚名。庭陈大乐,坐当太微。凝旒负扆,端拱垂衣。鸳鸾成列,簪组相辉。御炉香散,郁郁霏霏。
挽族叔父。宋代。陈傅良。我怀终古恨,不及奉觞时。满眼看诸弟,何心赋此诗。牛羊来蛰蛰,丘墓去累累。亦有千钟养,曾无一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