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参寥寄少游?或谓为释元净作?

次韵参寥寄少游?或谓为释元净作?朗读

这首诗词是苏轼的作品,名为《次韵参寥寄少游?或谓为释元净作?》。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岩栖木石已皤然,
交旧何人慰眼前。
素与昼公心印合,
每思秦子意珠圆。

当年步月来幽谷,
拄杖穿云冒夕烟。
台阁山林本无异,
故应文字不离禅。

中文译文:
栖息在山石间的树木已经苍白无力,
与我交情深厚的人又有谁能安慰我眼前的困境。
我与昼公的心意相合,
常常想念秦子的聪慧。

那年,我步行月光来到幽谷,
拄着拐杖穿云冒烟。
台阁和山林本是没有差别的,
因此,我的文字离不开禅修。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友谊的思念,以及对禅修与自然的追求。

诗的开头,诗人描述了栖息在岩石之间的树木已经苍白无力,这种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受相呼应,传达了他的孤独和困境。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与他有深厚交情的人的思念和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安慰。这种渴望友情的表达,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渴望得到关怀的情感。

然后,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昼公(可能是一位友人)的心意相合进行了对比,并表达了对秦子(可能是一位智者)聪慧的思念。这一段描述了诗人对于真挚友情和智慧的向往和追求。

接着,诗人回忆起曾经步行月光来到幽谷的时光,以及拄杖穿云冒烟的情景。这部分描绘了诗人对自然和禅修的追求,以及通过亲身经历去感悟生命的意义和内心的宁静。

最后,诗人提到台阁和山林本没有差别,暗示着诗人将宗教的禅修境界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认为文字离不开禅修的影响。这表明诗人在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的同时,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观、友情、智慧和禅修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思念和追求。它展现了苏轼独特的审美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他在诗歌创作中融入禅修的深刻体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山林岂真遁,江海讵忘君。
乘传既良已,变名诚有云。
遗风故凛凛,异教莫纷纷。
尚有十年臭,千年宁废薰。
()
雨压云低雪气浑,风帆未午过梅根。
港头惊见官舟泊,野老争先掩荻门。
()
垣屋参差桑竹繁,意行漫漫不知村。
眼明可数远山叠,足健直穷流水源。
鹭引钓船经荻浦,牛随牧苖入柴门。
试寻高处休行李,清绝应须入梦魂。
()

此道若长川,行藏比溯沿。浪恬宁在我,维泛且随缘。

野色连幽岸,溪光接远天。欲离平险地,常使意超然。

()

万古神交共此心,当时何事下山阴。遥遥一棹言相访,安道门前雪正深。

()

潮去闸头浅,潮来闸头深。浅深浑有定,不似世人心。

()

雪溪渔隐者,郊岛是前身。乍见犹疑傲,相逢不说贫。

鹤招穷处士,梅伴老诗人。时共论文酒,衰颜少借春。

()

三五月华新,遨游逐上春。相邀洛城曲,追宴小平津。

楼上看珠妓,车中见玉人。芳宵殊未极,随意守灯轮。

()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

每思槌拂恨难酬,孤屿寻归月正秋。
堂上若呈圆相去,乃师应错骂双檮。

()

莫出前溪去,随宜下钓钩。风波苦不恶,鲈鳜满船头。

()

端令倚悬槛,长望抱沉忧。宁知故园月,今夕在兹楼。

衰莲送馀馥,华露湛新秋。坐见苍林变,清辉怆已休。

()

好梦谁同,有皓齿丹唇,人儿绝少。媚寝思香,远胜却邯郓道。

一声砌竹惊回,正月影、空床初到。拟欲赋、夜来神遇,荐枕在朝云庙。

()
溧水孟东野,南昌梅子真。
平生一少府,千载两高人。
白马松梢寺,朱旗雪外春。
村行如得句,寄我大江滨。
()

谁向春莺道,名园已共知。檐前回水影,城上出花枝。

摇拂烟云动,登临翰墨随。相招能不厌,山舍为君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