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吴翁升见寻遂移就松下榻

喜吴翁升见寻遂移就松下榻朗读

《喜吴翁升见寻遂移就松下榻》是明代诗人郭第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独有高松下,偏宜日暮时。
野烟空翠合,丝雨半帘垂。
下榻元无住,逢君似有期。
不因成胜赏,何以慰遐思。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郭第在高耸的松树下坐着的情景。他认为这样的时刻最适宜在日暮时分享受。野外的烟雾与松树的翠绿交相辉映,轻柔的细雨正好半遮半掩。诗人坐在松树下的榻上,原本没有固定的住所,但当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时,就有了相聚的期待。他并不追求名利的成就,而是希望通过这种遐思的境地来寻求内心的慰藉。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优雅而宁静的景象。诗人选择了高耸的松树作为诗歌的背景,松树象征着坚韧和长寿。在日暮时分,野外的烟雾与绿意交融,细雨轻柔地垂下,给人一种宁静而舒适的感觉。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松树下的榻上坐着,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心境。他并没有固定的住所,但当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时,就有了相聚的期待。这种期待和相聚的欢喜,给诗人带来了一份慰藉和满足,使他能够抚平遥远思念的情绪。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情的感悟,表现了一种追求心灵自由与宁静的情怀。通过对松树下的景色和内心感受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心态,展示了明代文人追求自由、追求内心安宁的精神风貌。这种超然的心态和对友谊的珍视,给人一种宽广和谐的感受,让读者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宁静和慰藉。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郭第

明崇祯丙子(1636)举人,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敕授文林郎,任河南汜水知县,时中原方经战火洗劫,土地荒芜,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第赴任后,率先招徕失散流民,奖励垦殖,人民安居乐业,“编户数千家,辟地数万亩。”并捐修文庙,重兴学校,亲自将所携经史课授青少年,于是弦诵之声,遍于里巷,社会速趋稳定,颇有政声。著有《蛰庵集》,已佚,另星诗文存留于《南安县志》《诗山书院志》《蓬岛郭氏家谱》。...

郭第朗读
()

猜你喜欢

刘君东鲁才,颇能䆒经传。时方浑九流,发愤焚笔砚。

久客梁宋间,落落无所见。弃家走关中,自结三秦彦。

()

皋兰山,远在焉支之西千余里,金城城外安有此。

隋人不学误题名,清秋九日策马来,登高远望赤雄哉。

()

厌朝朝、轻衫细马,鞭丝帽影尘土。匆匆不料逢吴客,一笑浑忘羁旅。

深院宇。正满径吹香、半树桃含雨。红牙未度。见蛾约修眉,螺盘小髻,错认是番女。

()

江陵于分宜,相去一问耳。分宜无不至,江陵亦诚鄙。

但看郑乡校,书院曷可毁。毁之甚防川,天下纷然矣。

()

胜流坐对即空山,未碍梅花笑任还。风雨杂陈今昔梦,松筠长护死生关。

珠川空写何年泪,玉竹犹分一样斑。此去相思无远近,曹溪元不隔人间。

()

九日秋容老,山山晴色宜。紫萸香可佩,黄菊艳当时。

屐为登高著,尊因选胜移。愿言多载酒,拂石醉题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