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雨泊。清代。郭第。一片迎潮雨,钱塘泊岸逢。烟明六和塔,云暗两高峰。茶熟篷窗火,香残野寺钟。湖头旧游路,湿翠想高松。
《钱塘雨泊》是明代诗人郭第的作品。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钱塘泊岸逢,一片迎潮雨。
在钱塘江的岸边,我遇到了一场迎接潮水而来的雨。
烟明六和塔,云暗两高峰。
六和塔的烟雾显现,两座高峰被云雾遮掩。
茶熟篷窗火,香残野寺钟。
茶已经煮熟了,篷窗里的火焰散发着香气,野寺里的钟声依然回荡。
湖头旧游路,湿翠想高松。
湖边的旧游路湿漉漉的,翠绿的景色使我想起了高耸的松树。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江畔的景色和情景。雨水迎着潮水而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六和塔的烟雾和云雾弥漫在江边的高峰之间,增添了神秘感。茶香和寺庙的钟声则给人以宁静和感慨之情。湖边的游路湿漉漉的,映衬着郁郁葱葱的绿色,让人陶醉其中,同时也勾起了对高松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和对人文环境的思考。雨水、烟雾、云雾、茶香、钟声等元素通过对比和交织,构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诗中的景物多以自然景色和宗教氛围为主,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热爱和倾诉。通过描绘湖头的旧游路和高松的形象,诗人在表达自然景色之外,也借景抒怀,表达了对故乡和往事的思念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细腻的自然景色和寺庙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和思考,同时也融入了对故乡和往事的怀念之情,给人一种清新、宁静和思索的感觉。
明崇祯丙子(1636)举人,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敕授文林郎,任河南汜水知县,时中原方经战火洗劫,土地荒芜,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第赴任后,率先招徕失散流民,奖励垦殖,人民安居乐业,“编户数千家,辟地数万亩。”并捐修文庙,重兴学校,亲自将所携经史课授青少年,于是弦诵之声,遍于里巷,社会速趋稳定,颇有政声。著有《蛰庵集》,已佚,另星诗文存留于《南安县志》《诗山书院志》《蓬岛郭氏家谱》。...
郭第。明崇祯丙子(1636)举人,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敕授文林郎,任河南汜水知县,时中原方经战火洗劫,土地荒芜,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第赴任后,率先招徕失散流民,奖励垦殖,人民安居乐业,“编户数千家,辟地数万亩。”并捐修文庙,重兴学校,亲自将所携经史课授青少年,于是弦诵之声,遍于里巷,社会速趋稳定,颇有政声。著有《蛰庵集》,已佚,另星诗文存留于《南安县志》《诗山书院志》《蓬岛郭氏家谱》。
和叔崇。宋代。王柏。人心乘气机,投闲肆驰逐。飞天忽沦渊,忘生以徇欲。大而名节丧,甚者邦家覆。一狂方寸乱,一安万事足。箪瓢乐陋巷,粱肉怕书腹。天时工用深,举动自绝谷。伥伥无所守,有为皆碌碌。一堕荆榛中,终身困踯躅。世事岂有常,乌可执卷赎。学问在我毋自弃,富贵在天毋自辱。
三月晦宿长平驿偶成二首 其二。明代。郑旻。笼烟古驿柳依依,贾令池台今是非。傍晚停车来住宿,刻成遮莫送春晖。
十六夜月色佳甚对酒效乐天体招酒伴赏月。宋代。舒岳祥。八月十六夜,清凉明月天。新酒虽未熟,陈酒喜未乾。早稻有余饭,轻衫未为寒。傍人见我醉,胸中故朗然。有诗不自作,但咏古人篇。唤取故山甫,醉即对床眠。
赵提荆挽词。宋代。楼钥。客授早登龙,襟期一笑同。门清心似水,论正气如虹。近问书犹湿,重来迹遂空。无因送丹旐,老泪洒西风。
濂泉寺观瀑。明代。黄粤。策杖东山下,微风驱积烟。言采九节浦,行行古涧前。沿流入深谷,飞瀑泻云天。众壑分洪流,下有大乘禅。高人自来往,所乐非徒然。
首夏。唐代。鲍溶。昨日青春去,晚峰尚含妍。虽留有馀态,脉脉防忧煎。幽人惜时节,对此感流年。
乐轩。宋代。司马光。繁弦疑渌水,叠鼓掺渔阳。风结舞初急,尘飞歌正长。凫鹥争上下,栋宇为低昂。太守且安坐,新声未遽央。
杏园即席上同年。唐代。曹邺。岐路不在天,十年行不至。一旦公道开,青云在平地。枕上数声鼓,衡门已如市。白日探得珠,不待骊龙睡。匆匆出九衢,僮仆颜色异。故衣未及换,尚有去年泪。晴阳照花影,落絮浮野翠。对酒时忽惊,犹疑梦中事。自怜孤飞鸟,得接鸾凤翅。永怀共济心,莫起胡越意。
踏莎行 和午堂丈。清代。吴灏。客岁匆匆,流光似旧。一年一度灯花有。梅花落了又桃花,归时紫燕还相凑。浅梦依依,微微更漏。轻寒乍暖春时候。无情省得寸心安,情多会被眉儿皱。
青雀歌。唐代。王维。〔与卢象、崔兴宗、裴迪、弟缙同赋。〕青雀翅羽短。未能远食玉山禾。犹胜黄雀争上下。唧唧空仓复若何。
游仙诗十九首 其十四。魏晋。郭璞。静叹亦何念,悲此妙龄逝。在世无千月,命如秋叶蒂。兰生蓬芭间,荣曜常幽翳。
白莲池。宋代。王之道。白莲如玉人,高洁谢脂泽。圆荷作翠盖,掩映秋水碧。小亭日相对,无言倚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