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井底花影赠李太常

咏井底花影赠李太常朗读

《咏井底花影赠李太常》是明代诗人郭第所作,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井底花影的美景,并赠予了李太常,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李太常的赞赏之情。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素绠夜不垂,寒波晓含洁。
娇英被银床,葳蕤弄澄澈。
对月还对镜,堪赏那堪折。
细读太常诗,泠然莹冰雪。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咏史诗的形式,描述了井底花影的美丽景象,并将其赠予李太常。诗人通过描绘细腻的景物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现了对美的追求和对李太常的敬佩之情。

首先,诗人描述了井底花影的美丽。诗中的“素绠”指的是白色的丝绸,夜晚花影未垂下来,寒冷的波浪清澈地映照着清澈的光芒。这些描写给人一种清新、幽雅的感觉,展现了自然景物的美丽和纯洁。

接着,诗人运用了娇媚的形容词来描绘花朵。花朵娇嫩如少女,如同被银床所覆盖,绽放的花朵在清澈的水面上泛起涟漪,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这种描写使人感受到了花朵的娇艳和水面的明亮。

诗的下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月亮和镜子的对比,表达了对李太常的赞赏之情。诗人说,这些美景堪称月亮和镜子之美,可被欣赏,却不可损毁。这里的月亮和镜子可以理解为李太常的才华和品德,诗人对其进行了赞美和敬重。

最后,诗人细读李太常的诗作,感受到了其中的清新和纯洁,形容其诗作如同冰雪一般清凉。这是对李太常才华的赞美和崇敬,也是诗人对美的追求的体现。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现了对井底花影美景的赞美,以及对李太常的赞赏和敬佩之情。诗人以这幅美景为媒介,通过对比和形象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对李太常才华的赞美,给人以清新、雅致的感受。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郭第

明崇祯丙子(1636)举人,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敕授文林郎,任河南汜水知县,时中原方经战火洗劫,土地荒芜,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第赴任后,率先招徕失散流民,奖励垦殖,人民安居乐业,“编户数千家,辟地数万亩。”并捐修文庙,重兴学校,亲自将所携经史课授青少年,于是弦诵之声,遍于里巷,社会速趋稳定,颇有政声。著有《蛰庵集》,已佚,另星诗文存留于《南安县志》《诗山书院志》《蓬岛郭氏家谱》。...

郭第朗读
()

猜你喜欢

宜春苑外楼堪倚,雪意方浓。
雁影冥濛。
正共银屏小景同。
可无人解相思处,昨夜东风。
()

微微碧草亦生光,金屋何知夜自香。一遣浓春閒蝶粉,几看新月上鸦黄。

箫疑云外过王子,佩似风前著女郎。欲理残机多少恨,先愁寒到寄衣裳。

()

林馆深秋黄菊残,微霜枫树叶初丹。浮生秪解刘伶醉,失路应怜范叔寒。

落日断鸿愁里听,故园衰草梦中看。龙门知己能相问,欲和阳春愧独难。

()

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

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

()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
祖菊园肥孙菊存,君家菊谱傲兰孙。
天随天问非他族,秋意秋怀自一门。
白送绕篱从谷谷,黄飘流地彼村村。
花应自贺三生遇,亲见渊明无此孙。
()

欲学渔翁钓艇新,濯缨犹惜九衢尘。花前更谢依刘客,

雪后空怀访戴人。僧舍覆棋消白日,市楼赊酒过青春。

()

廿年湖海漫相知,再见都城总别离。旅客倦游常卧病,使君王事有程期。

清风万里闽山节,明月孤舟潞水思。尘土欺人双鬓短,不知何处更论诗。

()

小序予上国不才。
黜为中山长史。
待罪三载。

()

昔年过饶州,一事独希差。
清川浴妇人,以书不以夜。
上流濯垢腻,下流汲归舍。

()
白发匆匆色,青山草草心。
远公仍下世,从此别东林。
()

野格由来倦小池,惊飞却下碧江涯。

月昏风急何处宿,秋岸萧萧黄苇枝。

()

暮雨旌旗湿未乾,胡尘白草日光寒。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

归隐方谋一亩宫,论交溪友与园公。春风会到门前柳,好插长条满屋东。

()
心是华严境,圆机更善根。
一尘犹可见,十胜不为繁。
放鹤扫松迳,呼猿开竹门。
妙高峰顶住,客到亦忘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