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渊明杂诗(六首·以下《越游稿。元代。戴良。我无猛烈心,出处每犹豫。或同燕雀栖,或逐枭鸾翥。向焉固非就,今者孰为去。去就本一途,何用独多虑。但虑末代下,事事古不如。从今便束装,移入醉乡住。醉乡固云乐,犹是生灭处。何当乘物化,无喜亦无惧。¤
诗词:《和陶渊明杂诗(六首·以下《越游稿》)》
我无猛烈心,出处每犹豫。
或同燕雀栖,或逐枭鸾翥。
向焉固非就,今者孰为去。
去就本一途,何用独多虑。
但虑末代下,事事古不如。
从今便束装,移入醉乡住。
醉乡固云乐,犹是生灭处。
何当乘物化,无喜亦无惧。
中文译文:
我没有激烈的心,出处总是犹豫。
或者与燕雀一起栖息,或者追随枭鸾翱翔。
向何处前进并不固定,现在又有谁去了呢?
去或者留都是同一个道路,为何要过多地担忧?
只是担心末世的变化,事事都不如古时。
从今往后,束起行囊,迁入醉乡居住。
醉乡固然称为乐园,却依然是生死之地。
何时能够超越物质的束缚,无欢乐也无畏惧。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戴良的《越游稿》系列中的一首,与陶渊明的杂诗有所联系。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一种迷茫和矛盾情感。
诗的前半部分,诗人描述了自己内心的犹豫和不确定,无法下定决心前行。他将自己比喻为燕雀或枭鸾,栖息或翱翔于不同的地方,意味着自己的行动和选择并不固定,不断变化。
接着,诗人扪心自问,现在有谁能确定前进的方向呢?无论是离开还是留下,都只是同一个道路的不同选择。他质疑过多的思虑是否有必要。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抒发了对末世变化的忧虑,认为现在的一切都不如古时。于是他决定束起行囊,迁入醉乡,寻求一种安逸的居住状态。醉乡被描述为乐园,但也是生死之地,暗示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最后,诗人希望能够超越物质的束缚,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不受欢乐和恐惧的困扰。他渴望摆脱情感和欲望的纷扰,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整首诗以对自我存在和人生选择的思考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矛盾和渴望超越尘世的情感。通过对现实和理想的对比,诗人呈现了一种对人生意义和追求的深沉思考。
(1317—1383)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戴良。(1317—1383)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悼张寺丞。宋代。薛嵎。五马归来绝送迎,全将沤泡视浮荣。宅依林麓楼台小,门有诗书气味清。身后只如曾冷淡,墓头曾是手经营。夫人扶疾秋窗下,深夜看经带哭声。
飓风歌。明代。庞尚鹏。卧闻万里天声动,赫赫玄威孰操纵。撼岸潮头涌怒涛,却疑汉楚睢阳閧。翻盆暴雨夜漫漫,浲水千丈迷桑田。黑风捲地蛟龙斗,乱云披靡相牵连。扬沙拔木木欲折,霆击山摧群芳歇。胡商倚舶揽惊魂,濒危始悔谋生拙。射潮安得万弩强,力能倒海如鞭羊。中流安得撑底柱,屹立东障波澜狂。天地何心民何罪,田园荒落留逋税。干戈旱潦苦相仍,十室九空叹贫悴。谁能飞身云汉长,坐扫重阴天帝旁。挽起扶桑回赤日,深山穷谷歌朝阳。
当阳僧来邀游青溪紫盖诸胜 其二。明代。袁宏道。一涧珠翻处,千山玉照时。东冲西逻酒,横版侧厓诗。僧老扶雏至,鹤骄带子随。掌茶与谷水,宿世也相知。
挽薛艮斋二首。宋代。徐嘉言。卓荦才名四十秋,屡摅良策动宸旒。倾河议论谁能敌,唾手功勋未肯休。方快九霄抟鸑鷟,俄惊长坂蹶骅骝。天公应叱六丁下,著述文章尽捲收。
题峻极下院列岫亭诗。宋代。李廌。山色满亭亭倚空,与君俱在画图中。解道龙腾青壁断,令人却忆漫浪翁。
宣甫宿约见过既而不至翌日有诗为示谨次元韵。宋代。苏颂。夙昔成嘉约,朝来不见过。出门非有碍,掩室返多魔。咫尺且犹尔,分携将奈何。徘徊延望久,云际待金波。
山行见三十年前题名怅然有赋。宋代。陆游。百年村落半丘墟,垂老经过一柅车。金石阙讹秦汉旧,山川胜绝晋唐余。醉题墨淡尘昏壁,诗社人亡泪溅裾。名宦半生成底事?早时恨不学犁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