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勤上人归灵鹫山

送勤上人归灵鹫山朗读

诗词:《送勤上人归灵鹫山》

灵鹫禅房我所思,
可堪春晚送勤师。
乱山啼鸟烟霞里,
一路落花风雨时。

定有猿看窗外果,
应知苔护壁间诗。
门前有径通三竺,
欲向中天采石芝。

中文译文:
我心中思念着灵鹫禅房,
春天的晚上送别勤行的师父。
山间的鸟儿在烟雾和霞光中啼叫,
一路上花朵在风雨中飘零。

定会有猿猴看见窗外的果实,
他们应该知道苔藓护卫着壁间的诗句。
门前有一条小径通向三竺,
我想前去中天采摘石头上的仙草。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张绅创作的送别诗。诗人抒发对灵鹫禅房和勤行的师父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师父的敬爱和对禅宗修行的向往。

诗中以春晚为背景,烟霞缭绕,山鸟啼鸣,描绘了美丽而寂静的自然景象。通过描写一路上飘落的花瓣和风雨交加的情景,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诗人提到窗外的果实和壁间的诗句,暗示着禅宗修行的境界。猿猴观望窗外的果实,象征着对世间的执著和欲望,而苔藓护卫着壁间的诗句,则寄托了修行者心中的智慧和领悟。诗人想去中天采摘石头上的仙草,表达了对更高境界的追求和对禅宗智慧的向往。

整首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禅宗修行的景象,通过山水自然和修行的意象,表达了对精神境界和内心净化的追求。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对美好自然的赞美和对禅宗修行的向往,展示了作者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绿水荫柴门,苍山绕茅屋。老树鸣春鸠,颓垣眠小犊。

鹅鸭自成群,儿童戏相逐。游从里社归,税藉农桑出。

()

榴破猩肌血,萱开凤尾黄。萧閒风簟雪肌凉。一枕浓香魂梦、到巫阳。

云纻描瑶草,莲腮洗玉浆。碧梧深院小藤床。此意一江春水、正难量。

()
万松谁种已摐摐,半岭苍云映此邦。
露重珠缨蒙翠盖,风来石齿碎寒江。
浮空两竹横南阁,倒景扶桑射北窗。
坐待夕烽传海峤,重城归去踏逢逢。
()

三年不见奂之诗,孤馆相思风露夜。莽然示我知苏篇,汉家飞将从天下。

更惠江贼玉尺抛,恨无蜜酒银瓶泻。叉尖险韵古难和,君乃欲引为己亚。

()

紫玉新裁恰过肩,斑斑四面带湘烟。
病躯藉尔能扶直,巧手烦渠莫削圆。
世事固知方则止,时人应道曲能全。

()

人知丽日江山奇,月中更奇人不知。古今画手不能画,高侯能画兼能诗。

风流文采乃如此,笔意所到神莫窥。琉璃宇宙入万象,清寒周匝天四垂。

()
凉边未放菊花斑,莫作重阳节物看。
就网买鱼风露重,推篷举酒水天宽。
箭头岁月离弦易,局面功名下着难。
惭愧竟陵江上叟,采菰捣黍鬓毛寒。
()

南来多大贾,远近见帆樯。满载何长物,方舟总越装。

()

烂柯山客命能知,人事更番一局棋。
甜卦易穷行苦卦,此时相语验他时。
穷通任理胡不可,灾福缘人要自持。

()
扶起离披菊,霜轻喜重开。
醉中惊老去,笑里觉愁来。
月送人无尽,风吹浪不回。
感时将有寄,诗思涩难裁。
()

云静溪喧雨歇时,閒来观瀑策双眉。一条白练从何去,龙卧澄潭只自知。

()

烟晓雨初晞,亭皋春日辉。
相从穷宴赏,一倍惜芳菲。
柔草才胜藉,新条恰挂衣。

()
西北有高楼,氛氲临大路。
飞檐转春风,绮窗琐云雾。
皎服者谁子,倾城北容与。
娟娟长眉青,不受脂泽污。
()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

风竹吹香,水枫鸣绿,睡觉凉生金缕。镜底同心,枕前双玉,相看转伤幽素。傍绮阁、轻阴度。飞来鉴湖雨。
近重午。燎银篝、暗薰溽暑。罗扇小、空写数行怨苦。纤手结芳兰,且休歌、九辩怀楚。故国情多,对溪山、都是离绪。但一川烟苇,恨满西陵归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