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赵秋晓。宋代。陈纪。年头尾足遗追随,畅饮高歌送落晖。庚咏每思弹丸句,谈诸常落前锋机。渐成瓜葛缘方熟,共看茱萸事已非。数尺茅帘杨柳岸,故应经此尚依依。
《挽赵秋晓》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为陈纪。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挽赵秋晓
年头尾足遗追随,
畅饮高歌送落晖。
庚咏每思弹丸句,
谈诸常落前锋机。
渐成瓜葛缘方熟,
共看茱萸事已非。
数尺茅帘杨柳岸,
故应经此尚依依。
译文:
年初和年末,都足够追随你的脚步,
欢畅地饮酒高歌,送走夕阳。
庚咏经常思考着咏史弹丸之句,
谈论着时事的前沿和机会。
渐渐地,我们的友谊成为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起回忆起过去的事情已经变得陌生。
在数尺茅帘下,杨柳垂岸,
按理说,我们应该依然依依不舍地相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陈纪致敬朋友赵秋晓的挽诗。诗人在初和尾之时都追随赵秋晓,畅饮高歌,送走夕阳。庚咏是指庚辰科进士,表示诗人和赵秋晓都是有文化修养的人,经常思考历史和时事。诗中提到的弹丸之句和前锋机意味着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探讨是创新和有趣的。诗中还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友谊的变化,渐渐地他们的关系变得疏远,过去的事情已经变得陌生。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他们的友谊能够保持依依不舍的态度,像数尺茅帘下的杨柳一样,依然相伴。整首诗词情感真挚,表达了友谊的变迁和无常,以及对真挚友情的怀念和珍惜之情。
陈纪(1254—1345),字景元,号淡轩,一号陵交,东莞(今属广东)人。南宋末年诗人、词人。领咸淳九年(1273年)乡荐,咸淳九年(1273年)与兄陈庚同登进士,官通直郎。宋亡后,不仕,与赵必襐、赵时清等隐于乡中,诗酒酬唱。...
陈纪。陈纪(1254—1345),字景元,号淡轩,一号陵交,东莞(今属广东)人。南宋末年诗人、词人。领咸淳九年(1273年)乡荐,咸淳九年(1273年)与兄陈庚同登进士,官通直郎。宋亡后,不仕,与赵必襐、赵时清等隐于乡中,诗酒酬唱。
杜子固参议累觅南窗诗勉成鄙句子固谓杜氏古无二族祁公其近属也。宋代。李光。长怀杜陵老,遐想靖节翁。二子不并世,千载馀清风。君为南国秀,志气陵苍穹。盘屈不得伸,妙略参元戎。归来侣渔樵,香火陪琳宫。卜居牛斗墟,筑室瓦砾中。依然植五柳,彷佛馀四松。南窗有幽意,寄傲膝可容。拊床寒月侵,曝背微阳通。琴书乐忘忧,尊中常不空。吾乡有诸杜,源流自祁公。归欤有成言,葛巾永相从。
题任氏传德集。宋代。贺铸。钓鱼公子学屠龙,潦倒西班八品中。鼠目獐头登要地,鸡鸣狗盗策奇功。仪刑拔士无光禄,经术传家有圣童。慨想斯人安可作,九原松檟几秋风。
送越州高录事。唐代。喻凫。官曹权纪纲,行李半舟航。浦溆潮来广,川源鸟去长。笋成稽岭岸,莲发镜湖香。泽国还之任,鲈鱼浪得尝。
朝中措。金朝。元好问。良宵一刻抵千金。孤负百年心。好个一江春水,深来不似情深。一天好事,还教容易,著甚消任。烦恼直须宁耐,不成长似如今。
寄怀表兄王幼振兼邀枉过。明代。钟惺。病来疏旧友,老至念周亲。五十余中表,存亡凡几人。回头梨栗日,弹指杖舆身。莫悔前时阔,从今相过频。
筑室。明代。顾璘。蚤怀嘉遁志,筑室山之偏。室中何所有,古书且千篇。飞云流空净,皎月当户悬。独览高士传,遥心两悠然。
秋霖中奉裴令公见招早出赴会马上先寄六韵。唐代。白居易。雨暗三秋日,泥深一尺时。老人平旦出,自问欲何之。不是寻医药,非干送别离。素书传好语,绛帐赴佳期。续借桃花马,催迎杨柳姬。只愁张录事,罚我怪来迟。
万夫长李侯西觐回作诗为贺 其二。金朝。段成己。坐拥貔貅十万夫,雍容帷幄看投壶。威风栗烈前无敌,胆气轮囷大满躯。铜柱直期标百粤,连城潜觉失全吴。江南公事行将毕,愿献扁舟范蠡图。
浣溪沙·语燕鸣鸠白昼长。明代。刘基。语燕鸣鸠白昼长,黄蜂紫蝶草花香。苍江依旧绕斜阳。泛水浮萍随处满,舞风轻絮霎时狂。清和院宇麦秋凉。
谢潘端叔惠红梅。宋代。楼钥。客来试与倚栏干,拂拂清香触鼻端。尽做北人浑不识,不应敢作杏花看。
淮甸晴霞送邵武令分题。明代。曹义。归棹经淮浦,霞明欲曙天。远随孤雁度,轻逐片帆悬。晴障云霄锦,光含草树烟。飞凫从此去,指日到樵川。
鹧鸪天 其一。清代。毛奇龄。绛帐迢迢结作云。东风吹皱石榴纹。芙蓉弄色调金粉,蛱蝶寻双认绣裙。花羃历,思纷纭。游车归去日斜讯。不知唱得难忘曲,十二钗边若个闻。
送汤比部捧元正表入贺时青琐十年矣。明代。王世贞。锦吹牙旌捧传轩,千官鹄立贺正元。十年供奉铜龙署,今旦传开白虎樽。共羡使星人是法,毋轻秋省室曾温。知君蒿目多吁画,为借椒香奉至尊。
和吴采臣粮宪九日书怀 其一。明代。释今无。秋江云物向人佳,转觉空濛动素怀。九陌行尘驱铁马,三山仙路隔芒鞋。鲈莼不用催归桨,蒟酱聊同赋水涯。海上青骡原健足,肯教身世叹秦淮。
甘露寺僧房。唐代。张乔。临水登山路,重寻旅思劳。竹阴行处密,僧腊别来高。远岫明寒火,危楼响夜涛。悲秋不成寐,明月上千舠.
二月十七日饮水南叶氏晚归作。明代。程敏政。偶赴前村约,春泥曲巷通。食便新笋好,饮发旧醅空。澹月穿云上,青山与客东。园居知不远,深树一灯红。
子夜四时歌 冬歌 一。南北朝。萧衍。寒闺动黻帐。密筵重锦席。卖眼拂长袖。含笑留上客。
全氏小楼与南山相对殆几案间物也暇日觞予其上索赋鄙作因口占三绝句 其二。元代。王恽。东篱遥见喜悠然,况在风烟咫尺间。满劝银杯留客醉,夕阳佳处鸟飞还。
夜饮赵明府归来偶成。宋代。胡仲弓。睡思浓时酒已醺,主人犹自倒金樽。绮筵散尽月初上,画烛泣残农正分。榕叶声中清醉梦,梅花影里返吟魂。归来小立楼西角,紫帽峰头生白云。
玉照东西两轩有红梅及千叶缃梅未经题咏倒用。宋代。张镃。方诸台耸日边云,望拜青童上相君。侍女百千皆绛服,恰如檐外树纷纷。
永城道中。宋代。吴则礼。聊挟儒生书,更打衲子包。五斗亦何直,老夫今二毛。道边霜鬓翁,煮茗浇我劳。大笑陶渊明,罢官缘折腰。奴辈不解事,叹息腹屡枵。归来买大甑,炊饭谢汝曹。
全。宋代。孙觌。桑柘十里交,乌犍随两童。川平牛背稳,一笛横秋风。漠漠水云里,濛濛烟雨中。人牛相尔汝,行过乱山东。
读四明尊尧集。元代。方回。大道行天如日月,群儿簸弄竟何如。自悲责沈曾为学,安得尊尧更有书。义胆轮囷千古在,神州攻战百年余。诬辞逆像今俱已,犹恐忠贤恨未祛。
西晖亭。宋代。王禹偁。孤亭叠嶂东,宛是古屏风。每到天将暮,浑疑日再中。余霞犹散绮,新月已张弓。一水漪涟媚,千岩木叶红。玳筵何烜赫,火宅忽牢笼。隙晃归巢燕,檐拖截涧虹。果迷丹橘熟,洞讶赤城通。似烧连松坞,如斑染竹丛。近邀青琐客,来伴紫芝翁。望久情无倦,吟多兴未穷。阳乌看黯黯,归马恨怱怱。会待长栖隐,青冥逐去鸿。
山围黑谷翠漫漫,独许词臣息马看。跸道云开朝采正,蹛林风定雪华乾。
赋成特赐麒麟罽,宴出初擎码碯盘。岁岁八州人望幸,钩陈旗尾认朱竿。
次伯长待制韵送王继学修撰马伯庸应奉扈从上京二首 其二。元代。柳贯。山围黑谷翠漫漫,独许词臣息马看。跸道云开朝采正,蹛林风定雪华乾。赋成特赐麒麟罽,宴出初擎码碯盘。岁岁八州人望幸,钩陈旗尾认朱竿。
兴尽西风策蹇驴,河梁酬唱未全虚。那知流水思君日,正值阳关送客馀。
中断雁行仍比翼,双缄鱼腹互传书。由来象纬占离合,遮莫寒光射玉除。
与行父别都门意殊恋恋抵潞水则象先尚未发舟把臂惊讶雄饮浃日言念行父再赠此章。明代。胡应麟。兴尽西风策蹇驴,河梁酬唱未全虚。那知流水思君日,正值阳关送客馀。中断雁行仍比翼,双缄鱼腹互传书。由来象纬占离合,遮莫寒光射玉除。
减字木兰花。宋代。韩维。和风动□。□□新年□入手。世事尘□。□□□情近酒□。水开湖□。□□笙歌波面起。相与排□。□□□胜特地□。
小浆题壁用赵信国韵。宋代。姚勉。云脚峥嵘日欲西,钓舟个个泊前溪。客窗不寐君知否,枝上饥乌夜正啼。
柳梢青。宋代。张任国。 挂起招牌。一声喝采,旧店新开。熟事孩儿,家怀老子,毕竟招财。当初合下安排。又不豪门买呆。自古道、正身替代,见任添差。
南乡子 咏春兰。清代。陈维崧。三月玉街寒,锦雨丝丝不肯乾。飘得卖花声到了,春兰。一种清芬胜麝檀。对此忆家山,手折红苕不忍看。还记那年寒食夜,幽欢。人在花香鬓影间。
镇沅杂咏三十六韵。清代。牛焘。炎徼南荒外,瓜城绝塞边。九夷今部落,六诏古山川。土姓延窝泥,银生控濮铅。封疆馀壁垒,蛮触息戈鋋。环郭无完雉,梯山有画阡。涧虚溪涨雾,树老叶生烟。野栅环芦箐,山阴杂木棉。蜂房烟窦蜜,蜗户灶丁遍。南浦催耕早,西成报赛虔。风声寅亥市,米价丙丁年。云外溪舂碓,山根竹引泉。三秋无候雁,二月有鸣蝉。恩镇旋分合,刁刀任倒颠。衣冠齐气缓,巫觋楚风沿。艾叶呼成俗,茶盐礼不愆。花裙百幅叠,青布满头缠。饲蛊吁堪怪,埋魂习未悛。瘴气先比稻,炎汗臭如膻。野水荒山地,黄云赤日天。销魂戛洒渡,詟梦哀牢颠。马路千盘转,羊肠九折旋。登危筋力尽,入境衣履穿。黉序长榛莽,衙斋傍市廛。芷茎香寂寞,楚水月婵娟。人立扶桑影,家馀玉版禅。共春鸟异响,别树花同妍。太仆丛祠古,西林乐府传。清风销案蠹,时雨慕堂鳣。此日权司铎,前身愧谪仙。阮途穷未返,潘序拙宜然。问菊无来使,折梅谁递笺。春情云漠漠,乡思泪涓涓。手板裁霜竹,头衔问雪毡。但愁官冷落,例与郡移迁。对酒空怜鬓,吟诗剩有肩。輶轩久废职,会萃拟成篇。
醉时歌。元代。黄庚。茫茫古堪舆,何日分九州。封域如许人,仅能着我胸中愁。浇愁须是如渑酒,曲波酿尽银河流。贮以倒海千顷黄金罍,酌以倾江万斛玻璃舟。天为青罗幕,月为白玉钩。月边天孙织云锦,制成五色蒙茸裘。披裘把酒踏月窟,长揖北斗相劝酬。一饮一千古,一醉三千秋。高卧五城十二楼,刚风冽冽吹酒醒,起来披发骑赤虬。大呼洪崖折浮丘,飞上昆仑山顶头。下视尘寰一培塿,挥斥八极逍遥游。
同安即事。明代。吴与弼。几日扁舟系浅沙,独吟夜夜梦灯花。青山剩有平安侣,频说天边客到家。
归自郊外遇雪。宋代。袁说友。细雨初收脚,飞来已溅身。固应宜瑞雪,未必困行人。酒里寒犹重,吟边语未新。更怜渠白叟,呵手诉车尘。
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唐代。杜甫。北池云水阔,华馆辟秋风。独鹤元依渚,衰荷且映空。采菱寒刺上,蹋藕野泥中。素楫分曹往,金盘小径通。萋萋露草碧,片片晚旗红。杯酒沾津吏,衣裳与钓翁。异方初艳菊,故里亦高桐。摇落关山思,淹留战伐功。严城殊未掩,清宴已知终。何补参卿事,欢娱到薄躬。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张衡传。南北朝。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