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王中丞 其一

挽王中丞 其一朗读

诗词:《挽王中丞 其一》
朝代:明代
作者:李攀龙

司马台前列柏高,
风云犹自夹旌旄。
属镂不是君王意,
莫作胥山万里涛。

中文译文:

在司马台前,排列着高大的柏树,
风云仍然夹杂着旌旄声。
属镂并不是君王的意愿,
不要把它比作胥山万里的波涛。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的挽诗,以表达对逝去的王中丞的悼念之情。

第一句描述了司马台前排列着高大的柏树,柏树象征着坚贞和长寿,暗示逝者的高尚品质和崇高地位。

第二句通过描绘风云夹杂旌旄的景象,表达了逝者生前的辉煌和权势,旌旄是古代官员的标志,风云暗示了逝者卓越的才华和影响力。

第三句提到“属镂”,这里指的是祭祀逝者时使用的祭器。诗人表达了逝者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成为祭祀的对象,暗示逝者的离去并非早有准备或自愿,这增加了悼念的哀伤感。

最后一句“莫作胥山万里涛”,表达了不要将逝者比作浩渺翻滚的大海。胥山是神话中的山名,常用来比喻巨大的波涛和浩渺的景象,诗人希望不要过分夸大逝者的影响力,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逝者的离去。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司马台前的柏树、风云和祭祀景象,表达了对逝去的王中丞的哀悼之情,同时提醒人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死,不要过分夸大或美化逝者的形象。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李攀龙朗读
()

猜你喜欢

一榻溪亭直万钱,满床明月伴閒眠。荷花不把秋香惜,又逐西风到枕前。

()

月漉漉,波烟玉。莎青桂花繁,芙蓉别江木。

粉态袷罗寒,雁羽铺烟湿。谁能看石帆,乘船镜中入。

()
月琴三柱四条水,圆魄移来混俗耳。
自古从今清且奇,五音一弄惊神鬼。
勾挑指下何织细,傍观侧听心先醉。
胡茄十八笑思归,悲风切切摇朱翠。
()
长沙见处虽亲用处粗,仰山口裹相呼肚裹狡。
灼然好个大虫,可惜已伤牙爪。
()

新晴一度一登攀,无补峡灵真厚颜。海色渐分青壁外,溪声不断绿萝间。

何人肯抗尘容卧,有客差同怪石閒。即使招提飞不到,也应奇秘甲名山。

()

浓云朝结暝,倏忽蔽层空。点点廉纤雨,番番料峭风。

柳眉颦嫩绿,花脸黯轻红。无限融和趣,都归冷淡中。

()
谒客登门不敢嗔,强颜应按暂时亲。
一官本自如冰冷,更有依冰借暖人。
()

五丁开凿问何年,虚阔能容海外天。茶灶烧残芦荻火,竹筇穿破藓苔烟。

一竿秋月供吟咏,几点沙鸥伴醉眠。多少红尘飞不到,此身疑是岛中仙。

()

地成千古险,天遣五丁排。远道行方觉,奇山到处皆。

车声时断路,马耳屡摩崖。便拟看双剑,高吟豁壮怀。

()

风光一片画难成,醉后凭栏眼倍明。排闼青山如有约,入帘芳草不知名。

春霞散绮群芳丽,古井无波一镜平。小住匆匆留爪迹,临歧回首若为情。

()
玉食峨嵋栮,金齑丙穴鱼。
常思晚秋醉,未与故人疏。
白发当归隐,青山可结庐。
梅花消息动,怅望雪消初。
()

绿杨堪系五湖舟,袖拂东风上小楼。晴树远浮青嶂出,春江晓带白云流。

古今我爱陶元亮,乡里人称马少游。不负平生一杯酒,相逢花下醉时休。

()

近驿辩语声,人驿如而貌。昔当岁祲时,驿人奔浩浩。

牵爷负男女,南出荆门道。公安弹丸地,饥儿相号召。

()
家声籍籍大江西,临老挥毫捧御题。
得意何殊少年乐,还家不惜醉如泥。
读尽家藏万卷书,萧然华发宦游初。
区区狱掾何须愧,聊把《春秋》试绪余。
()

宇宙经纷溃,江湖减旧知。可怜今日泪,又为故人垂。

我昔叨乡榜,君方谒泮池。虽当童稚岁,早见老成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