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望匡庐

江行望匡庐朗读
前人
[注释](1)匡庐“庐山。(2)云雾窟:云雾缭绕的懂窟。

[译文]因为风雨而使我发愁,近在咫尺的庐山却不能攀登。我怀疑在云雾缭绕的洞穴之中,还有六朝时期的僧侣。

------------------------------
  此诗以“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作为开头,随手将题目中“江行”的意思镶嵌在内,但没有明说,只是从另一角度隐隐化出,用的是“暗起”的写作手法。

  “咫”是八寸。“咫尺”,形容距离极近。“匡庐”即指庐山。近在咫尺,本是极易登临,说“不可登”,是什么原因呢?这是江行遇雨所致,船至庐山脚下,却为风雨所阻,不能登山。“不可登”三字写出了使人发愁的“风雨”之势,“愁”字则透出了诗人不能领略名山风光的懊恼之情。“不可登”,不仅表示了地势的由下而上,而且,也描摹了江舟与山崖之间隔水仰望的空间关系。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即道出当时当地的特定场景,下笔非常简巧。

  一般说来,描写高山流水的诗歌,作者多从写形或绘色方面去驰骋彩笔;此诗却另辟蹊径,以引人入胜的想象开拓了诗的意境:“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庐山为南朝佛教胜地,当时山中多名僧大师寄迹其间。这些往事陈迹,成了诗人联想的纽带。仰望高峰峻岭,云雾缭绕,这一副奇幻莫测的景象,不能不使诗人浮想翩翩:那匡庐深处,烟霞洞窟,也许仍有六朝高僧在隐身栖息吧。此种迹近幻化、亦真亦妄的浪漫情趣,更增添了匡庐的神奇色彩。庐山令人神往的美景很多,诗人却“只疑”佛窟高僧,可见情致的高远和诗思的飘渺了。

  第三句中的“疑”字用得极好,写出了山色因云雨笼罩而给人的或隐或现的感觉,从而使读者产生意境“高古”的联想。“只疑”和“犹有”之间,一开一阖,在虚幻的想象中渗入似乎真实的判断,更显得情趣盎然。

  本诗以疑似的想象,再现了诗人内心的高远情致。写法上,似用了国画中的“滃”写技法,以淡淡的水墨来渲染烟雾迷蒙的云水,虚虚实实,将庐山写得扑朔迷离,从而取代了正面写山的有形笔墨,确可视为山水诗中别具神情的一首佳作。

  (陶慕渊)

前人

...

前人朗读
()

猜你喜欢

贾生废宅草芊芊,路出长沙一怅然。
今日洛阳归不得,招魂合在楚江边。
()

蜀中荔支止嘉州,余波及眉半有不。
稻糠宿火却霜霰,结子仅与黄金侔。
近闻闽尹传种法,移种成都出巴峡。

()

月白夜将阑,潮平两岸宽。倚舟人语静,过雨树声寒。

戍鼓城隅觅,船灯水际看。所期江路迥,何处采芳兰。

()
八十山翁病不支,出门也赋喜晴诗。
小楼酒旆阑街处,深巷人家晒练时。
本借微风欹帽影,却乘新暖弄鞭丝。
归来幸有流香在,剩伴儿童一笑嬉。
()

二月江南莺乱飞,百花满树柳依依。
落红无数迷歌扇,嫩绿多情妒舞衣。
金鸭焚香川上暝,画船挝鼓月中归。

()
四海文章属品题,老夫刮腊有金篦。
诸君熟读阿房赋,未必能为五色迷。
()

南街豪郡城,东圃压州宅。
谁云沸镬地,气象不偪仄。
林园富瓜笋,堂密美杉柏。

()

清汉伤心碧,寒光泼眼明。海应添万里,天亦爱中秋。

瓜饼皆知俗,关山自有愁。安能还客夜,尽挂各家楼。

()

颜色鲜明能几时,未辞黄叶已辞枝。
都缘爱管闲离别,多恨多愁故早衰。
()
安乐窝中春梦回,略无尘事可装怀。
轻风一霎座中过,安乐窝中天外来。
日影转时从杖履,花阴交处傍樽罍。
人间未若吾乡好,又况吾乡多美才。
()

昨日为雨备,今晨天乃风。

障风谨自保,通夕雪迷空。

()
守道宋高士,筑室齐东鄙。
植竹看岁寒,种田助形委。
束书捐古今,抱易究生死。
不以外移内,不以行责止。
()
可笑为官太徼阔,养愚藏拙在深山。
君看处置繁难者,日夜经营心不闲。
()
治平寺南湖翠昏,柳枝茭叶见滩痕。
楞伽不管无情雨,一夜吹花落范村。
()
沈云别浦。
又何苦扁舟,青衫尘上。
客里相逢,洒洒舌端飞雨。
只今便把如伊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