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寺南望

柏林寺南望朗读

译文


还在溪上航行,就已听到寺庙的悠悠钟声。停船拾阶而上,山路蜿蜒穿越着秘密松林。
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注释


遥:远远地。闻:听见。精舍:佛寺,此处指柏林寺。
泊:停船靠岸。径:小路。度:度过,越过。
霁(jì):雨止。
东南:一作“西南”。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26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9

鉴赏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恰如刘熙载所说:“画出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艺概·书概》)此诗题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结处点出。诗中所争在此一笔,余笔无不服务于此。

  诗中提到雨霁,可见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首句虽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却饶有雨后之意。那山顶佛寺(精舍)的钟声竟能清晰地达于溪上,俾人“遥闻”,与雨浥尘埃、空气澄清大有关系。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遥听钟声恋翠微”)。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钟声的诱惑,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说“松”,而从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深林中,横柯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朗。迎入眼帘的首先是霁后如洗的“青山”。前两句不曾有一个着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继而吸引住视线的是天宇中飘飖的云朵。“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因而这里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44-645页 .

郎士元

郎士元(生卒年不详,一说727年—780年?) ,字君胄,唐代诗人,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宝应元年(762)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诗名甚盛,当时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之说。...

郎士元朗读
()

猜你喜欢

吴越溪山兴未穷,又扶衰病过垂虹。
浮天自古东南水,送客今朝西北风。
绝境自忘千里远,胜游难复五人同。
舟师不会留连意,拟看斜阳万顷红。
()
清时萧散坐才疏,收拾穷愁却著事。
诗笑有神通梦寐,丰标不俗更清癯。
黄花细雨图江路,落日西风处士庐。
抖擞尘埃旧时帽,不妨觅句倒骑驴。
()

都城钟鼓夜深沈,棘寺灯前有客吟。不是少陵耽丽句,虚台元是发清音。

()

黄精瘦硬无人食,后土藏形化为石。元气冥冥两窍通,照见日月相出入。

刘郎天台归,赤手把突兀。山神夜醉失摩诃,洞口朝吟空叹息。

()

未许同交死,全身报国仇。
太阿飞出匣,欲取贾充头。

()
田衣稻衲了终身,弹指流年已四旬。
善亦懒为何况恶,富非所望莫忧贫。
山房一局金縢着,野店三杯石冻春。
但愿今生只如此,无荣无辱太平人。
()
白昼俯层台,千山万山月。
若不犯高寒,安知此奇绝。
()

旧国青山阔,仙岩绿桂春。
金壶柱史客,玉札上清人。
学雾应成市,泠风肯待旬。

()

薄薄晴云漏日高,雪消土脉润如膏。东风可是多才思,先送轻黄到柳梢。

()
韦侯常喜作群马,杜陵诗中如见画。
忽开短卷六马图,想见诗老醉骑驴。
龙眠作马晚更妙,至今似觉韦偃少。
一洗万古凡马空,句法如此今谁工。
()

寸心如水淡无波,四体安舒一气和。有客到斋终日话,怀开应喜善人多。

()

樱笋成时燕入堂,当轩阴重草初长。共扶白发三千丈,来看金钗十二行。

滟座玉船倾若下,指涂蒲席向吴阊。明朝萍迹都成忆,耳识仍增记绕梁。

()

岘亭标往胜,楚俗旧登临。昔堕看碑泪,今伤歧路心。

江山无改易,贤达几消沉。缅想昔人叹,翻为后代钦。

()

楼上无穷景,楼前正落晖。开轩跨寥廓,览物极纤微。

云破孤峰出,潮平两桨飞。东溟看月上,西渡认僧归。

()

出门逢故友,衣服满尘埃。岁月不可问,山川何处来。

绮城容弊宅,散职寄灵台。自此留君醉,相欢得几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