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寺南望。唐代。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东南 一作:西南)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26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9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恰如刘熙载所说:“画出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艺概·书概》)此诗题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结处点出。诗中所争在此一笔,余笔无不服务于此。
诗中提到雨霁,可见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首句虽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却饶有雨后之意。那山顶佛寺(精舍)的钟声竟能清晰地达于溪上,俾人“遥闻”,与雨浥尘埃、空气澄清大有关系。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遥听钟声恋翠微”)。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钟声的诱惑,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说“松”,而从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深林中,横柯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朗。迎入眼帘的首先是霁后如洗的“青山”。前两句不曾有一个着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继而吸引住视线的是天宇中飘飖的云朵。“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因而这里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44-645页 .
郎士元(生卒年不详,一说727年—780年?) ,字君胄,唐代诗人,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宝应元年(762)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诗名甚盛,当时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之说。...
郎士元。郎士元(生卒年不详,一说727年—780年?) ,字君胄,唐代诗人,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宝应元年(762)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诗名甚盛,当时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之说。
与秦太虚参寥会于松江而关彦长徐安中适至分。宋代。苏轼。吴越溪山兴未穷,又扶衰病过垂虹。浮天自古东南水,送客今朝西北风。绝境自忘千里远,胜游难复五人同。舟师不会留连意,拟看斜阳万顷红。二子缘诗老更穷,人间无处吐长虹。平生睡足连江雨,尽日舟横擘岸风。人笑年来三黜惯,天教我辈一樽同。知君欲写长想忆,更送银盘尾鬣红。
寄吕英父。宋代。刘过。清时萧散坐才疏,收拾穷愁却著事。诗笑有神通梦寐,丰标不俗更清癯。黄花细雨图江路,落日西风处士庐。抖擞尘埃旧时帽,不妨觅句倒骑驴。
斋宿杂咏十首 其十。明代。薛瑄。都城钟鼓夜深沈,棘寺灯前有客吟。不是少陵耽丽句,虚台元是发清音。
黄石歌。元代。陈泰。黄精瘦硬无人食,后土藏形化为石。元气冥冥两窍通,照见日月相出入。刘郎天台归,赤手把突兀。山神夜醉失摩诃,洞口朝吟空叹息。藓痕蚀尽花雨乾,三月桃胶冻蜂蜜。请君爱护双玲珑,菖蒲绿叶摇春风。试采松根餐石髓,杖藜同访谷城东。
言怀(二首)。明代。唐寅。田衣稻衲了终身,弹指流年已四旬。善亦懒为何况恶,富非所望莫忧贫。山房一局金縢着,野店三杯石冻春。但愿今生只如此,无荣无辱太平人。¤
徐帅北归。宋代。宋祁。旧国青山阔,仙岩绿桂春。金壶柱史客,玉札上清人。学雾应成市,泠风肯待旬。他年留半剂,牝谷愿凝神。
阳春门堤上。金朝。杨云翼。薄薄晴云漏日高,雪消土脉润如膏。东风可是多才思,先送轻黄到柳梢。
题韦偃马。宋代。黄庭坚。韦侯常喜作群马,杜陵诗中如见画。忽开短卷六马图,想见诗老醉骑驴。龙眠作马晚更妙,至今似觉韦偃少。一洗万古凡马空,句法如此今谁工。
暇日偶成。明代。吴与弼。寸心如水淡无波,四体安舒一气和。有客到斋终日话,怀开应喜善人多。
樱笋成时燕入堂,当轩阴重草初长。共扶白发三千丈,来看金钗十二行。
滟座玉船倾若下,指涂蒲席向吴阊。明朝萍迹都成忆,耳识仍增记绕梁。
孔信夫舍人自扬州挐舟见访将自此适苏州章淮树观察邀与共观家伎因作此送信夫。清代。姚鼐。樱笋成时燕入堂,当轩阴重草初长。共扶白发三千丈,来看金钗十二行。滟座玉船倾若下,指涂蒲席向吴阊。明朝萍迹都成忆,耳识仍增记绕梁。
岘山怀古。明代。区大相。岘亭标往胜,楚俗旧登临。昔堕看碑泪,今伤歧路心。江山无改易,贤达几消沉。缅想昔人叹,翻为后代钦。雍台临汉水,樊口接荆岑。树似遗棠爱,川如睹洛深。谁知感慨者,名向此山寻。
登多景楼。宋代。晁端友。楼上无穷景,楼前正落晖。开轩跨寥廓,览物极纤微。云破孤峰出,潮平两桨飞。东溟看月上,西渡认僧归。木落吴天远,江寒越舶稀。鱼龙邻海窟,鸡犬隔淮圻。草色迷千古,波声荡四围。废兴怀霸业,融结想天机。浩浩群流会,沉沉百怪依。登临真伟观,回首重歔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