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国风·邶风·式微。清代。佚名。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参考资料:
1、《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参考资料:
1、《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 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 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其一, 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上下章只变换“故”“躬”两字, 却使诗歌语义饱满、押韵和谐。“微君之故”, 朱熹《诗集传》释为: “我若非以君之故”; “微君之躬”, “躬”是“躳”的异体, 《尔雅·释言》: “躬, 身也。”躬、身二字互训, 故“躬”即自身也, 也即“君”。“微君之躬”即“我若无君”。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 下章言“我若无君”。上下章表达相同的意思却运用不同的字眼, 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二, 一章“胡为乎中露”和二章“胡为乎泥中”。“露”为“路”的假借字。《尔雅·释名》: “路, 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方玉润《诗经原始》: “‘泥中’犹言泥涂也。”按: “中露”也即今俗语所谓心里沉沉的, 像被什么东西堵得慌; “泥中”犹今所谓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中露”、“泥中”是虚写而非实写, 上下章可互相补充理解。
同时,作者字数的变换中, 始终不忘记押韵的和谐。一章“故”、“露”为阴声“鱼”韵和入声“铎”韵同用; 二章“躬”、“中”押阴声“侵”部韵。此两句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 又能押韵和谐字数整齐, 有一箭双雕之功效。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由是,重章换字, 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 节奏感强。《式微》诗短短32个字, 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 工整与灵活相整合, 参差错落, 能极力地表达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 增强了诗的节奏感。总之, 《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 非但韵律和谐优美, 而且用词精巧。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 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 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参考资料:
1、丁桃源,《诗经·式微》 艺术特色浅谈,《甘肃教育 语文教学》,2006.7(A)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佚名。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别拟太上皇帝挽歌词六首 其四。宋代。范成大。与子传神器,承家得圣人。阶庭天下养,壶峤海中春。四叶斑衣乐,三加玉册新。寿宫如帝所,何必上霄晨。
分按洛西诸邑登山出永宁西望晚宿韶山寺。宋代。李复。双旌明灭转委蛇,行遍秋山意若何。暗谷路穷平野阔,回峦石断乱泉多。崤陵东尽开周邑,熊耳中分放洛河。欲举因缘寻只履,夜深随雨到岩阿。
次韵王适食茅栗。宋代。苏辙。相从万里试南餐,对案长思苜蓿盘。山栗满篮兼白黑,村醪入口半甜酸。久闻牛尾何曾试,窃比鸡头意未安。故国霜蓬如碗大,夜来弹剑似冯驩。
邓州西轩书事十首。宋代。陈与义。皇家卜年过周历,变故未必非天仁。东南鬼火成何事,终待胡锋作争臣。
清平乐·齐心藕意。清代。朱彝尊。齐心藕意,下九同嬉戏。两翅蝉云梳未起,一十二三年纪。春愁不上眉山,日长慵倚雕阑。走近蔷薇架底,生擒蝴蝶花间。
广州。宋代。张俞。越地春生草,春城瞰渺茫。朔风惊瘴海,雾雨破南荒。巨舶通蕃国,孤云远帝乡。
清平乐(题倦耕图)。宋代。张炎。一犁初卸。息影斜阳下。角上汉书何不挂。老子近来慵跨。烟村草树离离。卧看流水忘归。莫饮山中清味,怕教洗耳人知。
到家。明代。吴兆。渡口尚余景,乔木故乡陌。谁云客不归,今归转如客。村犬吠路隅,室人避门隙。入户恍有存,依然旧四壁。始归人意新,邻里皆来觌。交谴我何言,谁复闵行役。兴念及殇儿,生未谙行迹。梦寐何由通,徒闻人所惜。别时种园树,过墙盈几尺。且复息其阴,泪沾衣上碧。
秋大阅呈月湖先生。宋代。邓深。将兵还似将风骚,军帐从容自不劳。鼓角悲风肃人马,旌旗蔽日闪弓刀。折冲正自烦樽俎,急檄宁闻借羽毛。洗眼临淮新号令,凭谁挑战醉挥毫。
雁自代过晋岭客中感兴。元代。张翥。雁行初自雁门来,远度平沙阵势开。光禄塞空霜气冽,受降城废水声哀。乌孙公主歌难和,猿臂将军射未回。今日客中肠易断,不须更上最高台。
烝然来思。宋代。王安石。念我独兮,亦莫我顾。烝然来思,程伯休父。我有旨酒,尔殽伊脯。酌言酬之,式歌且舞。不留不处,适彼乐土。言秣其马,率西水浒。有客宿宿,于时语语。山有桥松江有渚,式遄其归不我与。作此好歌,倡予和女。
伤逝 其五。明代。李之世。悲风从何来,流响度长廊。静聆怯营魂,潜身归洞房。兰缸犹未灭,黯淡杳无光。触物易萦绪,忧来讵有方。残椸积埃尘,颠倒乱衣裳。针刺存箧笥,刀尺委巾箱。高壁留遗挂,香奁卸旧妆。缄封时一觌,纡回自忖量。弥恋知无益,弃置复难忘。
中书大丞相耶律公挽词二首。元代。麻革。砥柱中流折,藏舟半夜移。世贤高允相,人叹叔孙仪。未拜荆州面,尝蒙国士知。无阶陪引绋,万里望灵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