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景物未全衰。宋代。邵雍。九月风光虽已暮,中州景物未全衰。眼观秋色千万里,手把黄花三两枝。美酒易消闲岁月,青铜休照老容仪。若言必使他人信,沥尽丹诚谁肯知。
诗词:《秋游六首》
九月风光虽已暮,
中州景物未全衰。
眼观秋色千万里,
手把黄花三两枝。
美酒易消闲岁月,
青铜休照老容仪。
若言必使他人信,
沥尽丹诚谁肯知。
诗词的中文译文:
九月的风光虽然已经衰落,
但中原的景物尚未完全凋零。
眼睛可以观赏到千万里的秋色,
手中捧着几枝黄色的花朵。
美酒能够消磨闲暇的岁月,
青铜镜已经不再照出年老的容颜。
如果要说必须让别人相信,
就算我倾尽了真诚,又有谁会明白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文人邵雍所作,他以此表达了对秋天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首先,诗人描述了九月的风光已经衰落,但中原地区的景物尚未完全凋零,这表明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观察细致入微。他使用了“眼观秋色千万里”来形容自己眼中所见的广袤秋景,又以“手把黄花三两枝”来表达自己手中所持的几朵黄花,展现了细腻而恰到好处的描绘能力。
其次,诗人通过描述美酒和青铜镜的变化,展现了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无常。他说美酒易消闲暇的岁月,意味着时光如流水般逝去,而青铜镜已经不再照出年老的容颜,暗示自己已经老去。这种对光阴流逝和生命有限的思考,使诗词更加深沉和含蓄。
最后,诗人若言必使他人相信,就算他倾尽了真诚,也不一定有人能够理解。这句表达了作者对于真诚无法被完全理解和接受的痛苦和无奈。它也反映了邵雍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文人的独立性和孤独感,他的思考和感悟可能难以与他人分享和理解。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邵雍细腻的观察力和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对于真诚和理解的渴望。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