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宋代。胡宿。屏翳驱云结夜阴,素花飘坠恶氛沈。色欺曹国麻衣浅,寒入荆王翠被深。天上明河银作水,海中仙树玉为林。日高独拥鹴裘卧,谁乞长安取酒金。
《雪》
屏翳驱云结夜阴,
素花飘坠恶氛沉。
色欺曹国麻衣浅,
寒入荆王翠被深。
天上明河银作水,
海中仙树玉为林。
日高独拥鹤裘卧,
谁乞长安取酒金。
译文:
遮挡屏风驱逐云雾,夜晚阴云凝结。
素白的花瓣飘落,恶劣的气息渐深。
红颜欺骗了曹国的麻衣,凉气侵入了荆王翠色的被褥。
天空中的明河变成了银色的水,海中的仙树变成了玉石的森林。
阳光高照,我独自拥着鹤裘躺卧,谁能够去长安讨取金酒呢?
诗意:
这首诗以描绘雪的景象来表达作者对冷清、孤独的情感。屏风挡住了窗外的风雪,使夜晚更加黑暗和寒冷。曹国的人们穿着麻衣,被雪花映衬的颜色很浅,而荆王的被褥绿色和浓郁,却被寒冷侵入。整首诗通过对风雪景象的描写,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凄凉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色彩的描写和对天地景象的对比,展现出作者的情感。雪花的洁白与曹国的麻衣相对照,形成骇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雪的寒冷与孤寂。而荆王的翠色被褥则与雪花融为一体,被冰寒环绕。整首诗词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及对比手法,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中还展现了对长安城的向往,揭示了作者内心渴望解脱寒冷与孤独的情感。
整体来说,《雪》这首诗通过对雪的描写,将作者内心的孤独、孤寂之情生动地表达出来,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同时,诗中的对比和意象为诗增添了艺术的魅力,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和情感世界。
胡宿(九九五~一○六七),字武平,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历官扬子尉、通判宣州、知湖州、两浙转运使、修起居注、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以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四年,除太子少师致仕,命未至已病逝,年七十三(《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三四《胡公墓志铭》)。他在北宋仁宗、英宗两朝为官,位居枢密副使,以居安思危、宽厚待人、正直立朝著称,死后谥文恭。...
胡宿。胡宿(九九五~一○六七),字武平,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历官扬子尉、通判宣州、知湖州、两浙转运使、修起居注、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以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四年,除太子少师致仕,命未至已病逝,年七十三(《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三四《胡公墓志铭》)。他在北宋仁宗、英宗两朝为官,位居枢密副使,以居安思危、宽厚待人、正直立朝著称,死后谥文恭。
偈颂二百零五首。宋代。释正觉。不落阶级,卓卓超出三际。曷用安排,十方自然畐塞。五色线不我羁縻,七宝冠是谁严饰。
丹阳泉。宋代。林景熙。扬子江中{左奭右斗}夜月,慧山亭上漱朝烟。遥看丹气霏微裹,二十泉中第四泉。
美人折花歌。元代。郭钰。美人折花粉墙曲,花前背立云鬟绿。乍爱蔷薇染绛霞,还惜海棠破红玉。素手纤纤罗袖殷,心情凝想金刀寒。低枝未吐精神少,高花开遍颜色残。花刺钩衣花落手,草根露湿弓鞋绣。紫蝶黄蜂俱有情,飞扑馀香趁人久。情知人老不似花,花枝折残良可嗟。明朝弃掷妆台侧,绿阴青子愁天涯。
解佩令 早春听云居寺僧弹琴。清代。徐釚。东风吹鬓,韶光暗去,怕难支、羁怀情绪。自听沙弥拂玉轸,缭垣低处。恍潇湘、泪啼姚女。灞亭秋老,枫江雁叫,入清商、弹来如许。飒飒凄凉小窗下,浑疑烟雨。问梅花、此情谁诉。
惜春。宋代。王安石。满城风雨满城尘,盖紫藏红漫惜春。春去自应无觅处,可怜多少惜花人。
再和复答。宋代。释德洪。道乡是宅扶归路,法喜为妻笑鼓盆。蟭螟胆大敢巢蚊,游戏秋毫锋际立。卷藏法界眼中蹲,自然函盖合乾坤。醉里两篇开烂锦,雨前千丈挂弯霓。杨梅卢橘恰尝时,自笑此生真逆旅。人情何处不同巇,禅心且作絮沾泥。
江梅。宋代。项安世。千林憔悴独含春,笑倚黄昏未识颦。红小粉疏烟幂幂,影低香远水粼粼。从教雪路宁愁冷,遮莫茆檐可怕贫。欲问横枝缘底瘦,似无如有最禁人。
人日立春客湄岛二首。明代。张煌言。劳生了不解宜春,梅笑重惊物候新。俗入秦余疑近古,时从夏正识生寅。土风薄似村醪恶,海错鲜兼寒具陈。野草年年依旧发,王孙何许一沾巾!
戏书。宋代。曾巩。家贫故不用筹算,官冷又有无外忧。交游断绝正当尔,眠饭安稳余何求。君不见黄金籯要心计,大印如斗为身雠。妻孥意气宾客附,往往主人先白头。
和棹歌 其七。明代。邱云霄。六曲中流石灶寒,茶烟香湿紫苔斑。仙人饮罢留空鼎,拍掌岩头去不还。
一高亭二首。宋代。程公许。水仙要我小迟留,探借五湖风雨秋。三万顷波融一鉴,八千里客只孤舟。望迷渔荻荒寒境,思挟琴高汗漫游。模写自知才未称,天随有集更精搜。
拾康乐之意再作。宋代。晁说之。异时游子不须还,舍瑟含情醉醒间。今日烦君台上望,急挥苦泪溼千山。
绍兴乙□中秋后五日乘休沐之□□舟□家为藏。宋代。朱某。白首扁舟□□访寻,江山□□□登临。□□□是□□藏处,□□平生赏爱心。
巫山高。清代。佚名。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梁汤汤回回。临水远望,泣下沾衣。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宋代。释惟一。露冷风清,山空月明。天际归鸿书梵字,夜深砧杵送秋声。眼觑不见,耳听不闻。与君倾尽此时心,莫认山河作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