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识》是宋代皇帝宋太宗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以及对于安定繁荣的期望。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终日困扰和烦恼不停牵绊,
然而,这并非是他所为,而是自然而然。
只愿让苍生享受更多的福祉,
平安和丰收常伴随他们。
这首诗词的主题是作者对于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思考和期望。作者身为皇帝,深知统治者的责任和重担。他感叹自身的烦恼和牵绊,但同时认识到这些问题并非完全由他引起,而是自然而然的。这表达了作者对于个人力量的相对无奈,以及对于命运和自然规律的顺从。然而,尽管如此,作者仍然怀抱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美好愿景。
诗词中的“愿苍生添景福”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希望国家的人民能够享受更多的幸福和福祉。他希望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与此同时,他也希望国家能够得到丰收和繁荣。这体现了作者对于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殷切期望。
整首诗词流畅自然,用词简练,抒发了作者作为统治者的思考和期望。通过借助个人的烦恼和牵绊,作者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并展示了对于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真挚渴望。这首诗词既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又展现了他的统治理念,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悼亡呈敬义叔。明代。刘炳。寂寞凝尘落暗帘,绮窗秋锁月纤纤。红销莲粉双遗袜,绿委菱香半掩奁。弦断鸾筝胶拟续,针閒凤绣吐还粘。最怜稚子黄昏候,拜罢灵前短烛添。
琴曲歌辞·昭君怨二首。唐代。张祜。万里边城远,千山行路难。举头惟见月,何处是长安。汉庭无大议,戎虏几先和。莫羡倾城色,昭君恨最多。
登岳阳城楼。明代。徐韦。城高南极壮空冥,秋色迢遥入洞庭。九水寒浮天地白,万峰晴压郡楼青。云边鸿雁西风急,槛外鱼龙浊浪腥。知是何人明月下,独弹瑶瑟和湘灵。
橘荒叹。明代。王鏊。我行洞庭野,万木皆葳蕤。就中柑与橘,立死无孑遗。借问何以然,野老为予说。前年与今年,山中天大雪。自冬徂新春,冰冻太湖彻。洞庭苦无田,种橘充田租。霜馀树树金,寄此万木奴。悠悠彼苍天,三白望为瑞。如何为橘灾,斩伐如剑利。饤饾索宾筵,贡篚缺王事。曾闻后皇树,不过淮之郊。他处岂独无,洞庭号珍苞。衢州徒菌蠢,湘潭亦寥梢。地气信有偏,天灾曷仍遭。物贵固难成,难成复易槁。遂令洞庭人,为计恨不早。从今原隰间,只种桑与枣。
赠僧隆古。宋代。顾逢。万山深处断人烟,溪水潺潺接涧泉。白发老僧陵上住,晋朝松在屋头边。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矛与盾。先秦。韩非。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过函谷关。唐代。宋之问。二百四十载,海内何纷纷。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从成拒秦帝,策决问苏君。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
瓜洲道中。宋代。王璲。清江杳杳水连空,江北江南绿映红。三月异乡逢改火,经春游子怨飘蓬。满汀芦叶孤舟雨,一树梨花小旆风。遥望故乡何处是,依稀烟树五湖东。
李丞相挽诗三首。宋代。刘子翚。委质艰难际,精忠日月昭。引裾尧浸缩,断鞅虏氛消。顾眄安诸夏,风声动一朝。南迁谁辨谤,公论付刍尧。
秘阁修撰韩公知婺之明年,以“恣行酷政,民冤无告”劾去。
去之日,百姓遮府门愿留者,顷刻合数千人,手持牒以告摄郡事。摄郡事振手止之,辄直前不顾;则受其牒,不敢以闻。
送韩子师侍郎序。宋代。陈亮。 秘阁修撰韩公知婺之明年,以“恣行酷政,民冤无告”劾去。 去之日,百姓遮府门愿留者,顷刻合数千人,手持牒以告摄郡事。摄郡事振手止之,辄直前不顾;则受其牒,不敢以闻。 明日出府,相与拥车下,道中至不可顿足。则冒禁行城上,累累不绝。拜且泣下,至有锁其喉自誓于公之前者。里巷小儿数十百辈罗马前,且泣下。君为之抆泪,告以君命决不应留;辄柴其关如不闻。 日且暮,度不可止,则夺剌史车置道旁,以民间小舆舁至梵严精舍,燃火风雪中围守之。其挟舟走行阙告丞相御史者,盖千数百人而未止。 又明日,回泊通波亭,乘间欲以舟去,百姓又相与拥之不置,溪流亦复堰断不可通。乡士大夫惧蚁蝼之微不足以回天听,委曲谕之,且却且行。久乃曰:“愿公徐行,天子且有诏矣。”公首肯之。道稍开,公疾驰径去。后来者咎其徒之不合舍去,责诮怒骂,不啻仇敌。 呜呼!大官,所尊也;民,所信也。所尊之劾如彼,而所信之情如此,吾亦不知公之政何如也,将从智者而问之。
柳梢青(己未元夕)。宋代。吴潜。好把元宵。良辰美景,暮暮朝朝。万盏华灯,一轮明月,燕管秦箫。何人帕坠鲛绡。有玉凤、金鸾绣雕。目下欢娱,眼前烦恼,只在今宵。
清远道中答胡佥宪。明代。欧大任。结束事行役,风霜易白头。望乡同海雁,浪迹似沙鸥。岐路频搔首,江山一倚楼。欲裁王粲赋,幸托李膺舟。北上初辞粤,西归已梦周。本非游说客,空愧黑貂裘。
诸稽郢行成于吴。清代。佚名。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江。大夫种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句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今勾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晐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盘匜以随诸御。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天王岂辱裁之?亦征诸侯之礼也。’” 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