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众法语

示众法语朗读

《示众法语》是宋代释印肃的一首诗词。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大隐居廛小隐山,
了心无事没多般。
休缘到此磨尘垢,
绝爱终须耐岁寒。

百草上参多宝佛,
镬头边勘赵州关。
莫教一击连天地,
震动坤维顷刻间。

这首诗词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了内心的境界和修行的态度。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道:“大隐居廛小隐山,了心无事没多般。”这里的“大隐居廛”和“小隐山”是隐居的象征,表达了作者追求心灵安宁和超脱尘世的愿望。他已经将心境安放在隐逸之处,不再被纷繁的世事所牵扯,心中没有烦恼和杂念。

接着,诗中写道:“休缘到此磨尘垢,绝爱终须耐岁寒。”这里的“磨尘垢”指的是通过修行去除内心的浊气和杂念,追求心灵的纯净。作者表达了绝对的决心,坚持修行的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困难,但他愿意坚持下去,耐受岁月的寒冷。

下一句写道:“百草上参多宝佛,镬头边勘赵州关。”这里的“百草上参多宝佛”和“镬头边勘赵州关”是修行的隐喻。这句话意味着作者在修行的道路上,参悟佛法的无穷奥妙,同时也要面对修行过程中的各种考验和困难。

最后两句写道:“莫教一击连天地,震动坤维顷刻间。”这里的“一击连天地”是指修行者通过修行所达到的高境界,他的修行成就可以对天地产生极大的影响。这句话强调了修行者精进修行的力量和潜力,以及修行的目标是超越凡俗,与宇宙共鸣。

整首诗词表达了作者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越尘世的愿望,同时强调了修行的艰辛和困难。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信念,愿意经受岁月的考验,最终达到超越尘世的境界。这首诗词通过隐喻和意象的运用,将修行的道路与人生的境遇相结合,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朗读
()

猜你喜欢

高台按虚境,飞驾罗太空。小兆佩神虎,每来清夜中。

()
红照西沉暂解鞍,偶然假馆岂求安。
新丰独酌谁为侣,坐对窗前竹一竿。
()
曾闻叩马犯君颜,万古清风满世间。
若便干戈为揖让,夷齐终不死空山。
()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
皱眉观世事,把酒读离骚。
天下无公论,胸中有古刀。
徒然成耿耿,何以制滔滔。
不逐群飞转,孤鸿毕竟高。
()

空潭一鉴倚天开,活水源头滚滚来。地脉山形相动荡,天光云影共徘徊。

下无根底应难测,中有潜灵莫浪猜。变化却从霄汉去,便为霖雨泽蒿莱。

()
非来非去亦非忙,所是凡为自短长。
专志比徒归一等,谁知礼度畏三光。
相传只要达真境,勿说辛勤却易伤。
授得道心皆语默,四时八节顺阴阳。
()

兽口金昏烟穗浓,螭头玉照露华融。萧郎的是春光主,曾作春衣此殿中。

()
山农居负山,呼集来苦迟。
既来授政役,谣诼谓余欺。
按省其家赀,可忍鞭抶之。
恩言谕公家,疑阻久乃随。
()
虞觞奉主,仙驭返皇宫。
礼典极钦崇。
云旗前导开清庙,龙管咽薰风。
巍巍尧父告神功。
()

三年不扫小梅陇,想像先容是也非。四品宫袍君惠渥,一盘毛鬣子情微。

松枝茂处闻啼鸟,云影开时见远晖。回念昔年扶衬侣,令人那不泪沾衣。

()
诸将说封侯。
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
戏马台南金络头。
()

法季息机真哲者,两年相傍住帘泉。移茅又欲临高壑,先我寻山得玉川。

()
数版小桥横晚晴,两行古木弄春荣。
不知多少夜来雨,水到岸头浑欲平。
()

榕城好,倒影水楼嵌。秋浦鱼云晴晒网,春潮蜑雨暮归帆。

却也似江南。

()

哭葬寒郊外,行将何所从。盛曹徒列柏,新墓已栽松。

海月同千古,江云覆几重。旧书曾谏猎,遗草议登封。

()

安稳茅柴屋数间,起来开眼见南山。千帆白日墙头过,一鸟青天树杪还。

()

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泉迸幽音离石底,

松含细韵在霜枝。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
离索老不堪,应接意多遻。
爱者挽不留,恶者推不去。
道人心如水,胡复生爱恶。
方厌尘眯眼,倏惊琼为树。
()
秘魔老儿,擎个叉子,不肯放下。
灵山这裹,净躶躶,赤洒洒,没可把。
()
放船杨柳下,听鸣蝉、薰风小新堤。
正烟F950露蓼,飞尘酿玉,第五桥西。
遥认青罗盖底,宫女夜游池。
谁在鸳鸯浦,独棹玻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