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证道歌·证道歌

颂证道歌·证道歌朗读

诗词:《颂证道歌·证道歌》
作者:释印肃(宋代)

中文译文:
六般神通空不空,
眼耳鼻舌身意同。
无皮鼓子教谁打,
古今分付与雷公。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释印肃创作的《颂证道歌·证道歌》,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证道之境的赞颂和思考。

首句“六般神通空不空”,表达了对神通力量的质疑。六般神通指的是佛教中的六种超凡能力,如透视、通音等。然而,作者在此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这些神通力量是否真实存在,或者只是虚幻的幻象。这种质疑突出了人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怀疑和思考。

接下来的两句“眼耳鼻舌身意同”,强调了人的感官和意识的统一。通过这种统一,人们可以超越感官的限制,实现对于真理和境界的认知。这也暗示了在追求道德修养和智慧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通过内心的觉醒和超越感官的束缚。

最后两句“无皮鼓子教谁打,古今分付与雷公”,表达了对于修行道路的独特见解。无皮鼓子是佛教寺庙中常用的打击乐器,象征着宗教仪式和信仰。然而,作者提出了教谁打鼓的疑问,暗示了修行之路的主动性和个体责任。古今分付与雷公,意味着修行的指导源自古人至今的智慧传承,雷公则象征着力量和威严。这句诗表达了修行者不仅需要获得传统智慧的指导,还需要内心的坚定和勇气去实践。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探讨了神通力量、感官与意识的关系,以及个体修行的责任和勇气。诗中的思考和疑问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类存在和修行的深入思考,展现了佛教文化中关于智慧和境界的重要主题。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朗读
()

猜你喜欢

玉京高谢黄金榜,石室来乘白鹿车。山后暗通天宝洞,眼前便是地仙家。

时闻清夜雪中犬,回视红尘井底蛙。五百年前人未死,芭蕉源上锁烟霞。

()

开国功劳出保州,武攻文辅世王侯。星垣柱史承嘉命,天府神都纪胜游。

霜草不藏狐兔穴,烟花又绕凤凰楼。惊心时事纷纭甚,应有封章告远猷。

()

王师十万独征西,借箸凭君静鼓鼙。剑划五溪山月小,寒生三尺暮云低。

蛮夷魄夺旄头落,魍魉愁惊马首嘶。回望九重天阙近,拟将铭勒报金泥。

()
抵掌论文酒易酣,岸巾风外鬓{上髟下监}鬖。
十洲所有今之一,七步而成尔乃三。
桥压平堤波卷绿。
烟封远沚草舒蓝。
()
东风客雁溪边道。
带春去、随春到。
认得踏青香径小。
伤高怀远,乱云深处,目断湖山杳。
()
江南春起柂,秋至尚波涛。
问舍才能定,呼舟已复操。
行歌付浩荡,归梦得萧骚。
冉冉欲何补,纷纷为此劳。
()

前后同称三李杜,阳城厉俗志翘然。丹心座上惭王昱,青眼尘中识郑玄。

党锢英名先怒虎,休扬令闻罪寒蝉。逃刑避难非臣节,卓行今犹并颍川。

()

自君之出矣,罗幔为谁熏。忍见博山上,蛛丝结网文。

()

秋云阴阴压边城,秋风飒飒飞边尘。
淮堧夕烽连岘首,往来羽檄无时停。
那筹楼上一长啸,环六十郡皆阳春。

()
公择醉面桃花红,人百忤之无愠容。
莘老夜阑倾数斗,焚香默坐日生东。
()
绿杨阴密覆回廊,深院帘垂昼景长。
人静独闻幽鸟语,风来时有异花香。
世间宠辱皆尝遍,身外声名岂足量。
闲读南华真味理,片心惟只许蒙庄。
()

江干折柳正春初,闽楚相看万里馀。满路愁云过七泽,一天明月吊三闾。

帆飞汉水莺声早,书到衡阳雁影疏。为语神明河上宰,故人生计已樵渔。

()

昔云遗寿耇,稽谋无自天。如何鲐背者,徒抱犬马年。

贾生洛阳少,叔度汉室贤。高风洒六合,古今无间言。

()

潦倒年踰五十三,树犹如此我何堪。羞将出处传书简,祗把须眉照石潭。

天上有花徒妄想,床头无酒肯沈酣。荷衣野制绲为带,竹粉儒冠铁作簪。

()

日日白云乡,拈毫岁月忙。古人难梦见,惭愧说倪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