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证道歌·证道歌。宋代。释印肃。即是如来大圆觉,切忌将心重卜度。鸟窠拈起布毛吹,未透玄津何摸索。
诗词:《颂证道歌·证道歌》
诗意和赏析:
《颂证道歌·证道歌》是宋代释印肃所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对佛教中的证道之路的赞颂和深思。诗中提到了"如来大圆觉",指的是佛陀的大悟境界,这是佛教中最高的境界,意味着超越了一切烦恼和束缚,达到了彻底的觉悟和解脱。诗人通过赞美如来大圆觉,表达了对佛陀智慧和慈悲的敬仰。
诗中还有一句"切忌将心重卜度",这句话意味深长。它告诫人们不要陷入心理的迷茫和烦忧之中,而是应该超越个人的欲望和执著,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这句话提醒人们要放下对外在世界的执着,以开放的心态去体验生活,不要过度计较和追求功利,而是要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觉悟。
接下来的两句"鸟窠拈起布毛吹,未透玄津何摸索"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寻找真理的画面。诗人以鸟窠拈起布毛吹的动作来比喻人们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需要细心观察和细致入微的努力。"玄津"是指深奥的智慧和道理,"摸索"则是指探索和寻找。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真理的艰辛和困惑,以及对于智慧的渴望和追寻。
通过这首《颂证道歌·证道歌》,诗人释印肃表达了对如来大圆觉的赞美和对证道之路的思考。诗词中的意象和比喻丰富多样,透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对于心灵解脱和智慧的追求。这首诗词提醒人们要超越尘世的纷扰和烦恼,以开放的心态去探寻真理,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觉醒。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樵径。宋代。程垣。扪萝登峻坂,不避岚霾冒。拔茅过山䧆,壮者为前导。阴湿留步迹,叶滑无人扫。谁言此地幽,亦有春风到。
颂古三十二首。宋代。释明辩。天高云静月弯弯,雨过秋空眼界宽。百亿文殊真妙体,分明只在一毫端。
少年行。明代。徐庸。青丝络马黄金鞭,长安游侠多少年。胭脂坡上频留连,樗蒲一掷轻万钱。越罗蜀锦成堆积,明珠撒去何曾惜。但为歌舞筵中主,不作纵横门下客。结袜子,击筑人,许心以来不顾身。
十五日雪三首。宋代。梅尧臣。寒令夺春令,六花侵百花。塘冰胶燕觜,野水涩芹牙。拥柱轻於絮,吹墀净若沙。乳禽饥啄木,谁悮拨琵琶。
蝶恋花(崇阳县圃夜饮)。宋代。王炎。纤手行杯红玉润。满眼花枝,雨过胭脂嫩。新月一眉生浅晕。酒阑无奈添春困。唤起醉魂君不问。憔悴颜容,羞与花相近。人自无情花有韵。风光易老何须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