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於六月初三日泛舟至奇石洞留题洞中一首

余於六月初三日泛舟至奇石洞留题洞中一首朗读

《余於六月初三日泛舟至奇石洞留题洞中一首》是宋代张嵲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六月初三这一天泛舟至奇石洞,留题于洞中的情景。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世人应未到,若士或曾游。
岸隔千峰秀,门临万濑愁。
蜺旌疑可迟,丹洞拟深投。
归去夸尘侣,城闉鹤暂留。

诗意:
这里的世人还未到达,也许曾有士人游历过。
岸边分隔着千峰的秀美,门前面对着万濑的忧愁。
景色如此美好,让人以为时光可以慢下来;洞穴如此深邃,让人有意沉浸其中。
回去时可以夸耀与伴侣们的尘世之游,而城闉中的仙鹤也暂时停留在这里。

赏析:
这首诗以六月初三的泛舟之旅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在奇石洞中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描绘洞穴美景,表达了对人世之游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他认为这个地方还未被世人发现,只有少数士人可能曾经到过。岸边山峰起伏,景色秀美,而面对着洞外的万濑,诗人却感到忧愁。这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给人以宁静与美好的感受。

诗中的蜺旌和丹洞是意境的营造,蜺旌是神话中的传说生物,意味着此地的景色令人怀疑是否真实,而丹洞则象征深邃和神秘。诗人将自己的归去与尘世之侣进行对比,表达了对于自然之境的追求与向往。最后一句中的"城闉鹤暂留",给人以意境的转变,表达了诗人对于仙鹤的暂时停留的赞美,也暗示了人们应该暂时停留在这美好的景色中,感受自然的宁静与神秘。

整首诗以自然山水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和对远离尘嚣的向往。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情感的表达,塑造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意境。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宋代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张嵲

张嵲(1096—1184),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徽宗宣和三年(1121)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

张嵲朗读
()

猜你喜欢

杰士垂荣名,身后纷尸祝。或拜九原人,或拜三尺木。

懿哉沈太翁,孝义生死笃。急难匪求知,千金不入瞩。

()

熊度脂韦不自持,对人无柰小腰肢。
好於鼓泽归来日,瘦似章台别去时。
隐隐轮蹄端不恶,深深亭榭最相宜。
流莺百啭春光老,拟折柔条寄所思。
()

陇头春树拂云红,学语声嫣弄晚风。上国祗今辞远贡,漫愁双翮闭雕笼。

()

问道西园路,平沙□径回。合欢堪跃马,取醉莫停杯。

岭树云初瞑,池莲风半摧。因君动幽兴,临眺独徘徊。

()

君去我独留,持杯劝君酒。明日虎跑泉,还来看山否。

()

东山削出翠芙蓉,西壑䂘砑贮雪风。人说魏王曾避暑,殿基犹是旧离宫。

()

东蒙何嵯峨,禋祀自上古。山空响寒林,神灵啸洞府。

白云流其间,出岫作风雨。日暮樵担稀,寒鸦自来去。

()
卧鸭池头小苑开。
暄风吹尽北枝梅。
柳长莎软路萦回。
静避绿阴莺有意,漫随游骑絮多才。
()
远离竺国见梁王,五鬼临身讨苦噇。
面面相看言不识,秋风一苇急横江。
()

此日欃枪扫,何云落将星。中原无战伐,高庙有神灵。

一代家仍赤,千秋史更青。当知窦车骑,勒碣尚垂铭。

()
千里山川今秀色,四郊鸡犬散欢声。
更呼屏翳从颐指,润泽无边浃属城。
()

郊扉偃江介,炎天方郁埃。燕居感离索,蜗庐森蒿莱。

高人千里驾,空谷跫音来。研精既理窟,抽毫更逸才。

()
连日阴风作许寒,晚来妍暖似春阑。
十分待放梅花否,留我数枝归到看。
()

朝出自不还,暮归花尽发。岂无终日会,惜此花间月。

空馆忽相思,微钟坐来歇。

()

溪上寒梅初满枝,夜来霜月透芳菲。

清光寂寞思无尽,应待琴尊与解围。

()

何来万玉碧氤氲,登陟曾探石室文。古洞玲珑通日月,虚岩窈窕护风云。

行空岂受秦人策,幻住元从净土分。只恐灵山复飞去,真如那肯近声闻。

()
花花,满枝红似霞。
罗袖画帘肠断,卓香车。
回面共人闲语,战篦金凤斜。
惟有阮郎春尽,不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