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天台能上人。宋代。释智圆。天台深隐许谁同,扰扰浮世万事空。终约携瓶访师去,水边松下啸清风。
诗词:《寄天台能上人》
译文:
寄给登上天台的人
诗意:
这首诗由宋代释智圆所作,描绘了天台山的幽静与人世的繁忙之间的对比。诗人深深隐藏于天台山,不知道有谁与他有共鸣。他感叹尘世的繁忙与浮躁,觉得万事皆空虚。最终,他决定带着瓶中的心意去拜访山上的师父,沐浴在水边松树下,吹响清风的啸声。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与对山林清幽的向往。天台山作为一个僻静的修行之地,象征着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的境地。诗中的“天台深隐”形容了山的隐蔽和僻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隐居之志。而“扰扰浮世万事空”则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繁忙和功利的无奈和失望,认为这些事物都是空虚的,没有真正的意义。
诗人最后决定带着瓶中的心意去拜访师父,这象征着他寻求心灵指引和真理的决心。水边松下的清风在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象征着自然的纯洁和宁静。诗人的啸声则是他对自然的回应和与自然相融的表现,也是对内心深处真实情感的释放。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内心的追求和对人世的失望。通过山水的描绘和自然元素的运用,诗人表达了对心灵净化和远离尘嚣的向往,同时也批判了世俗的繁忙和浮躁。这首诗具有典型的宋代山水田园意境,表现了诗人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脱的理想。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
释智圆。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
为倪正父尚书题壮怀堂扁以诗来谢次韵。宋代。楼钥。久矣君宜任弼谐,果随召馹上天阶。几年不作相逢梦,一日俄倾积别怀。情厚夫君几鲍叔,愚如老我类高柴。它时户册高悬后,直欲扁舟访水涯。
自咏海天孤鹤。明代。唐秩。秋海霜天放眼青,雪衣丹顶破云轻。缑山便欲辞尘世,华表宁堪寄好声。赤壁夜深人未梦,沙场箭落客空惊。不知何日能归去,直到珠楼十二城。
新历未颁遗民感怆二首贻王达善曹季辩胡山甫。宋代。舒岳祥。故国山河成断绝,孤臣江海自飘零。窗间取月离离白,树下窥天碎碎青。一雁不来山驿静,千梅欲动客愁醒。新来未赐王春历,三尽尧阶自有蓂。
浩溪雨泊 其二。明代。陈邦彦。道远看山改,秋深觉雨稀。晴云迷晓望,凉月送宵辉。木叶纤纤下,江流寸寸微。蘧然成信宿,飞梦绕渔矶。
诗答李时发见贺书省除命渠云尝言矣。宋代。孔武仲。倾盖相期自有人,赠言先许出埃尘。若非清议曾推挽,安得公朝有选抡。州县徙劳虽已厌,置邮传命或非真。期公莫算人间事,共醉湘江烂漫春。
合江楼。宋代。文天祥。天上名鹑尾,人间说虎头。春风千万岫,秋水两三洲。客晚惊黄叶,官闲笑白鸥。双江日东下,我欲赋扁舟。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 一作:尓)
氓。清代。佚名。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 一作: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