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九会仙馆二绝句之二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九会仙馆二绝句之二朗读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九会仙馆二绝句之二》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岭上西行双石人,
临溪照水久逡巡。
低头似愧南来使,
居处虽高已失身。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辙担任使节奉使契丹时的心境和遭遇。诗中的“岭上”指的是途中的山岭,而“西行”表示苏辙向西方前进的旅途。他在山岭上看到了两个石人,它们仿佛正在默默地观察着溪水。这种久久地逡巡、停留观望的情景,与苏辙前行的心境产生了共鸣。

接下来的两句诗中,苏辙低头自省,似乎感到愧疚,因为他是南方的使节,却远离了自己的祖国,居处在北方的异域之中。尽管他在契丹的地位很高,但他内心感到自己已经失去了自由和身份。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了苏辙在契丹使节的身份和境遇下的自省和无奈之情。岭上的双石人象征着苏辙自己,而他们对溪水的久久观望,折射出苏辙对自己处境的深思和迷茫。苏辙低头自愧的态度,表明他对自己的行动感到内疚,同时也揭示了他对南方故土的思念和对身份认同的渴望。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文字简练而富有意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苏辙将自己的心境与大自然相融合,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首诗词既反映了苏辙个人的境遇和情感,也具有普遍性的人生主题,引发读者对身份认同、追求自由和思乡之情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夫君根柢学,宜我屡即之。
罢马取长道,顾肯过我为。
索宝黔娄家,怪君焉取斯。
颇尝见此客,且用诧吾儿。
()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
云墙风柂舣江湄,客寄何心听是非。
国课转亏商旅瘠,县官频易吏胥肥。
花迷夜市灯初合,柳匝寒田水自围。
今古通津离别地,晓沙晴日出蟂矶。
()
锦颿高揭绣帘开,鼍鼓声悲凤管哀。
月子纤纤云里见,吴江不尽暮潮来。
()

雨歇长虹淡欲收,疏疏寒霭暮依楼。
西风满院催摇落,已觉梧桐不耐秋。

()

金谷繁华转眼非,国亡台榭尚依稀。荼蘼向日飘香雪,蛱蝶随春弄粉衣。

抚景忽惊人易老,赏心浑与世相违。花前惆怅流觞缓,欲问东君借落晖。

()
弟过江东得附辞,奠犹乖往冲奚为。
情真未觉幽明负,贫病牢人甚絷维。
()
渊明觉是新愁少,伯玉知非旧恨多。
毕竟是非皆一梦,百年梦醒事如何。
()

()
风动蘋起,云光在水。
荇藻有心,清我眸子。
白露在衣,秋心易微。
冠兮佩兮,君子当饥。
()

苍茫浮一艇,两岸受风徐。拂袂尘颜澹,悬帆客感疏。

星辉不似夜,浪定稳于舆。片月神孤往,蘧蘧梦觉馀。

()

从事滁阳去,寄音苦求诗。吾诗固少爱,唯尔太守知。

不敢辄所拒,勉勉作此辞。山城本寂寞,物色同淮夷。

()
忍寒情味。
枝染蔷薇水。
揽照清溪花影碎。
笑杀小桃秾李。
()

何年潭水翳林间,今有清光见此山。一任风来波不起,潭心可似老僧闲。

()

不休去,不歇去,业识忙忙去。七颠八倒去,十字街头闹浩浩地声色里坐卧去。

三家村里盈衢寒路荆棘里游戏去,刀山剑树劈腹剜心镬汤炉炭皮穿骨烂去。

()

出得城来事事幽,涉湘半济值渔舟。

也知渔父趁鱼急,翻著春衫不裹头。

()
云蔽云开山只然,画无能事著诗传。
扁舟尽日无多厌,信手拈来亦漫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