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五咏 僧伽塔。宋代。苏辙。山头孤塔閟真人,云是僧伽第二身。处处金钱追晚供,家家蚕麦保新春。欲求世外无心地,一扫胸中累劫尘。方丈近闻延老宿,清朝留客语逡巡。
《扬州五咏 僧伽塔》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头孤塔闲真人,
云是僧伽第二身。
处处金钱追晚供,
家家蚕麦保新春。
欲求世外无心地,
一扫胸中累劫尘。
方丈近闻延老宿,
清朝留客语逡巡。
诗意:
这座孤塔矗立在山头上,仿佛是一个隐居的真人。云朵像是僧伽的第二个身体。到处都有人用金钱追求晚年的供养,每家每户都种桑养蚕、种麦子来保障新春的到来。诗人渴望在世外找到一片无忧无虑的心灵净土,一扫胸中的尘垢和前世的烦恼。方丈近来听说有老僧长年住宿,清晨有客人留连不去,他们交谈着。
赏析:
这首诗词以扬州的僧伽塔为题材,通过描绘塔和周围的景物,展现了一种宁静、淡泊的意境。诗中的孤塔寓意着僧伽的存在,云朵则象征僧伽的精神飘逸。诗人通过山头孤塔和云的意象,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渴望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与生活保障的景观,金钱、蚕麦和新春等形象展示了尘世的喧嚣和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逐。而诗人却渴望摆脱人世的束缚,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一扫胸中的尘垢和前世的烦恼。
最后两句描述了方丈听说了一位长年住宿的老僧,清晨客人留连不去,他们言谈之间显示了僧人的智慧和对修行的探索。这里也可以视为诗人对于僧伽塔中僧人智慧和清修境界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孤塔、云、金钱、蚕麦等形象的描绘,传递了诗人对于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脱尘世的向往,以及对于僧人的仰慕和对修行境界的赞美。同时,诗中余音悠扬,意境深远,给人以静心、闲适的感受。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五月六日柬孔倅。明代。边贡。艾家河边蒲叶长,扁舟昨日过端阳。荆南客路千馀里,回首铜台亦故乡。
寄罗惜惜。宋代。张幼谦。昔人一别恨悠悠,犹把梅花寄陇头。咫尺花开君不见,有人独自对花愁。
寄罗履贞兼柬谢君绩。元代。郭钰。烽火平安月正中,思君长倚翠楼东。儒生忧国灯前泪,壮士封侯马上功。半榻松风看草檄,一庭花雨坐调弓。谢庄文采江东少,青竹题诗想最工。
寄吴门四子诗 其一 周文学公瑕。明代。胡应麟。公瑕布衣侠,夙习游钟王。珠玑耀千裔,琬琰被八荒。诗篇匪细事,一一追三唐。希声岂谐俗,太息云门章。
东征纪事 其五。清代。王昌麟。直捣横滨箸亦超,南洋舰队尚逍遥。顾荣但倚胡床卧,不耐军声半夜潮。
泊上虞县。宋代。陆游。鄞江久不到,乘兴偶东游。涨水崩沙岸,归云抱县楼。吟余声混混,梳罢发飕飕。喜见时平象,新丝入市稠。
路逢一农色蓝绿,问其何事瘦无肉。答言每年晓起食粥方耕犁,今年耕犁晏归方食粥。
日日米少粥大稀,儿女食半倚墙哭。呜呼,呜呼,安得年年禾大熟,使我儿女两餐足,不仰邻阴荫茅屋。
老农叹。明代。吴琏。路逢一农色蓝绿,问其何事瘦无肉。答言每年晓起食粥方耕犁,今年耕犁晏归方食粥。日日米少粥大稀,儿女食半倚墙哭。呜呼,呜呼,安得年年禾大熟,使我儿女两餐足,不仰邻阴荫茅屋。
苏幕遮 训徒众。金朝。王哲。弟兄懑,事下手。与世相逢,日日长钤口。休论汞铅并卯酉。开阐绛宫,自在逍遥走。二仪真,三耀秀。我欲亲传,未肯相成就。直待同流观得透。款款停腾,敢把天机漏。
系寻阳上崔相涣三首 其二。唐代。李白。毛遂不堕井,曾参宁杀人。虚言误公子,投杼惑慈亲。白璧双明月,方知一玉真。
过华清宫浴汤泉 其六。明代。袁宏道。东岭复西岭,秦乡与汉乡。市城云淡淡,今古水汤汤。废址耕斜坂,归樵话夕阳。乱亡犹有等,最劣是幽王。
间情四首 其四。清代。吴敬梓。香熏透骨有谁知,谪向尘凡冰雪姿。昼永春残人乍别,态浓意远泪偷垂。曾闻名士多寥落,何事佳人亦仳离。安得与卿登玉版,大罗天上看书碑。
题衍圣公东庄卷。明代。倪岳。郡城西接泮池头,别墅新成望野楼。登罢有山还小鲁,迁馀无地可存周。窗迎晓日人初起,座拥春风客自留。不独课农知稼穑,浴沂归咏亦优游。
赠崔孝子。元代。徐贲。洪洞山前震鼙鼓,东家被杀西家虏。崔郎逃兵山更深,手引诸儿背驮母。须臾兵急行恐迟,月昏霜滑山险巇。大儿牵衣小儿哭,心在护母宁恋儿。仓皇弃儿巅岩里,永割慈情知必死。明朝邻里忽抱还,全家相看尽惊喜。我知此事由衷情,不有神护安能生。儿今拜父孙拜母,一家团栾居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