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子瞻游百步洪

陪子瞻游百步洪朗读

《陪子瞻游百步洪》是苏辙(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陪伴子瞻游览百步洪,
城东的泗水像一张铺盖,
城头远山托着落日。
轻舟鸣动船桨自生风,
江湖浩渺波色变幻。
中洲过尽石纵横,
南去清波头尽白。
岸边奇特的怪石像牛马,
拖尾的船只谁敢下去。
没有人出没,片刻之间,
却站在沙滩上,手脚干燥。
客舟一叶久未登上,
吴牛回首,忧心关隘。
风浪荡涤仍无法触及,
归来的路上何事曾厄难。
楼中吹角不要升起烟,
城外的火焰催促君归还。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辙与子瞻一起游览百步洪的景象。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和船只行驶的描绘,表达了大自然的壮美和变幻多姿。苏辙通过描写江湖奇石、波浪起伏、船只行驶的情景,展示了自然界的磅礴和壮观,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起伏和曲折。

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辙独特的笔触描绘了江湖的壮美景色,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首先,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形象描绘,通过描述泗水平如席、远山衔落日等,生动地展现了景色的壮丽和变幻。其次,苏辙用轻舟鸣橹的场景以及江湖动颜色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江湖的奇妙世界,让人感受到其中的风起浪涌和变幻无常。同时,诗中的奇石和船只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辙转而描述了归途中的难题和厄运。他描绘了客舟久未上岸、吴牛回首忧心关隘的情景,表达了人生旅途中的困难和挫折。最后两句“楼中吹角莫烟起,出城骑火催君还”,则是以火焰催促归还的场景,象征着离别之情和归宿的渴望。

整首诗词通过自然景色和人生旅途的描绘,表达了苏辙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以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营造出壮丽的景色和人生的曲折,给人以深深的感悟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太虚无朕兆,因物见形声。
入竹须抢地,驱潮欲打城。
八方随气转,万里扫尘清。
反从虎啸生。
()
日暮蝉鸣急,临流动别吟。
片帆冲晚照,归鸟入遥林。
月色寒溪静,钟声岳寺深。
苹洲逢旧识,应得话无心。
()

君不见红闺少女端正时,夭夭桃李仙容姿。

幸得君王怜巧笑,披香殿里荐蛾眉。蛾眉双双人共进,

()
箭以羽行,破敌无颇。
七札难穿,如游斜何。
()

白发人人藜杖,黄花日日清樽。倒着接䍦归去,儿童一笑应门。

()

雪里瑶华岛,云端白玉京。
削成千仞势,高出九重城。
绣陌回环绕,红楼宛转迎。

()

落落星辰没远天,腾腾金浪满黄湾。无时可滞升空日,万撼难摇抱海山。

天远未须扶赤手,霞红不觉上苍颜。须知造化烦谁力,无限阳和宇宙间。

()

鹄飞举万里,一飞翀昊苍。翔高志难得,离鸿失所望。

()

夕次阮公台,啸歌临爽垲。高名安足赖,故物今皆改。

吾兄昔兹邑,遗爱称贤宰。桑中雉未飞,屋上乌犹在。

()

良日卜占就,饴糖降灶神。抹泥安鼎镬,试火抱柴薪。

自许调羹手,肯为逃世人。村烟撩故梦,五味杂相陈。

()

鸟惊午睡浓,起坐林花近。渴思谷口浆,醉唤梁州酝。

()

残腊中宵尽,孤怀百感深。已惭先哲训,徒抱古人心。

偃息何由得,勤劳敢不任。寒灯照空榻,拥褐谩愁吟。

()

秋色照海甸,百里青嶙峋。众山如游龙,一峰高出云。

昔传武夷君,于兹宴曾孙。鸾飙载河车,来往何缤纷。

()

莫定三分计,先求五等封。

国中惟指马,阃外尽从龙。

()

明月入我池,皎皎铺纻缟。何日变成缁?《太玄》吾懒草。

()

太行西去万重山,望断南辕尚未还。却恨紫薇堂上月,独将秋色照秦关。

()
急急西落日,浩浩东去波。
日落波不停,浮生能几何。
青云身未上,白发头已多。
金印未佩腰,道路成蹉跎。
()

越山隔涛江,风起不可渡。时於图中看,居然在烟雾。

()

火云方峍屼,清赏到林塘。兴洽原同调,花明亦故乡。

轻阴移野席,远曲度霓裳。莫厌归来夕,银蟾已吐光。

()

鸿鹄将分飞,徘徊在中道。岂为飞不前,念此离群故。

作客尝畏人,为士复不遇。空馀一寸心,终鲜尘埃顾。

()
别茂嘉十二弟。
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