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是一首宋代邵雍所作的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启夫君八斗才,
野人中路必须回。
神仙一句难忘处,
花外小车犹未来。
诗意:
这首诗以一种幽默而戏谑的方式,描述了一个有才华的人在旅途中的遭遇。诗中的"天启夫君"指的是指名邵雍自己,他以八斗(古代计量单位)的才华自居。"野人中路必须回"表明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会面临困境,不得不回到原来的地方。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神仙的向往,但他也感叹神仙境界难以企及,因此他仍在花外等待着小车的到来,意味着他仍未达到理想境地。
赏析:
这首诗词融合了幽默和讽刺的元素,以调侃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才华和追求的思考。诗中以"天启夫君"自称,显示了邵雍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但接着描述了才华者在人生旅途中的困境和挫折感。"野人中路必须回"反映了人生中的曲折和无法预测的变化。虽然诗人向往神仙境界,但他也认识到这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仍然在等待着理想的到来。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人生的起伏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幽默和自嘲的手法,邵雍展示了对才华与命运的思考,呈现出对于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的追求。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杨干致仕。宋代。张九成。黄钟毁弃鸣瓦釜,古来才智贱如土。杨公浩歌声可怜,巢居知风穴知雨。怜君面色莹有光,未似相君便饮乳。胡为决去不可留,别意殷勤辞更苦。丁宁戒我宜退藏,静中得路何须语。酒酣意气尚尔豪,拔剑高歌为予舞。君今去矣且加饭,我亦从兹不出户。莫嗟糟糠食牢筴,终胜绣衣登鼎俎。
石榴鹦鹆。明代。徐庸。石榴枝袅夏风凉,鹦鹆双双闹日阳。啄取锦囊红子破,甘浆流出带清香。
《鸣泉思。宋代。苏轼。鸣泉鸣泉,经云而潺湲。拔为毛骨者修竹,蒸为云气者霏烟。山夔莫能隐其怪,野翟讵敢藏其奸。茅庐肃肃,昔有人焉。其高如山,其清如泉。其心金与玉,其道砥与弦。执德没世,落月入地,英名皎然,阳曦丽天。旧隐寂寂,新篁娟娟。思彼君子,我心如悬。谷鸟在上,岩花炫前。鸣泉鸣泉,能使我菀结而华颠。
沙边。明代。袁凯。沙边细路少人行,只有闲花树树明。水阁经春尘自满,风帘终日鸟争鸣。躬耕岂愿将军顾,肥遁聊成处士名。白鹭晴烟满平野,老夫于此最关情。
霜天晓角·枕痕如斫。宋代。赵希蓬。枕痕如劚。一线红生肉。睡起娇羞无语,远山坐对横轴。烧香频祷祝。偷把简儿读。字在那人何在,泪珠飞下蔌蔌。
甘州。清代。张祥河。向蘼芜、同话去年秋。香草半含愁。怅西风易暮,筝抛别院,笛咽高楼。一字羌无题处,还见柳枝柔。招影红阑外,小舣轻舟。尘世素心谁许,讶妆成花底,解佩芳洲。甚烟痕瘦削,飞韵玉搔头。问江干、酒醒何夕,负温黁、草草数杯酬。空追忆、更无明月,却梦扬州。
百丈山。唐代。李忱。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看。仙峰不间三春秀,灵境何时六月寒。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
颂古四十五首。魏晋。释慧远。家常侍客劝三杯,鴆酒不消吃一盏。当时裂破夜叉头,顶门突出醯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