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泾川公纳凉以五平属上去入声作三诗。明代。顾璘。蓬莱从灵仙,绝粒食白石。何如临清秋,忽释触热厄。江云翻鸣涛,洑沫雪一尺。疏篁摇凉芃,隔屋叶摵摵。清泠留侯居,月阁辟七夕。陶情时开尊,博剧或设弈。伊余婴离忧,契阔薄物役。公毋怀南征,卒乞别北客。
这首诗词是明代顾璘创作的《和泾川公纳凉以五平属上去入声作三诗》。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蓬莱从灵仙,
绝粒食白石。
何如临清秋,
忽释触热厄。
江云翻鸣涛,
洑沫雪一尺。
疏篁摇凉芃,
隔屋叶摵摵。
清泠留侯居,
月阁辟七夕。
陶情时开尊,
博剧或设弈。
伊余婴离忧,
契阔薄物役。
公毋怀南征,
卒乞别北客。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泾川公一同纳凉的景象,通过自然景色和心境的描绘,表达了对清凉、自由和解脱的向往和追求。诗中还表达了作者对泾川公以及与他共度时光的情感和离别之感。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和意境的描绘为主线,通过对清凉、自由和解脱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和情感。首先,作者用蓬莱和灵仙来形容自己的心境,意味着他追求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接着,他描述了江云翻滚的景象,以及洑沫如雪的画面,凸显了自然界的壮丽和美丽。疏篁摇凉芃,隔屋叶摵摵,描绘了微风拂过篁竹和屋顶的声音,给人以凉爽的感觉。整个描写构成了一个清凉宜人的环境,与作者追求解脱、远离尘嚣的心境相呼应。
在第三节中,作者提到了清泠留侯居和月阁辟七夕,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清泠留侯居指的是一个清凉幽静的居所,而月阁辟七夕则暗示了一个特殊的时刻,七夕节,这里可能有一种浪漫的意味。通过这些描写,作者希望表达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享受到纯粹的人生和情感,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舒适。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泾川公的情感和离别之感。他说自己不再担忧离别的伤感,与泾川公有着深厚的情谊。公毋怀南征,卒乞别北客,表达了作者对泾川公的祝愿和告别。整首诗流畅自然,通过对自然景色和情感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自由、清凉和解脱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和离别的思绪。
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其同里陈沂、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其曾评注杨士弘《唐音》。...
顾璘。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其同里陈沂、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其曾评注杨士弘《唐音》。
澄江八景 其一 蓉城晓烟。元代。俞远。落月昏昏城树白,山烟一带接闾居。天高楼鼓晴先觉,江近篝香润不除。刁斗营前看洗马,辘轳井上聚穿鱼。蓬莱有约蒲帆重,欲问麻姑借羽车。
经东都太子桥。宋代。徐铉。纶围放逐知何道,桂苑风流且暂归。莫问升迁桥上客,身谋疏拙旧心违。
彭司令震龙第一百二十二。宋代。文天祥。堂上会亲戚,可怜马上郎。呻吟更流血,干戈浩茫茫。
昔游诗。宋代。姜夔。昔游衡山上,未晓入幽谷。欲识所坐舆,横版挂两竹。状如秋千垂,高下不倾覆。登山九千丈,中道多佛屋。一峰高一峰,峰峰秀林木。仰看同来客,木末见冠服。高台石桥路,寻常云所宿。下方雷雨时,此上自晴旭。紫盖何突兀,万里在一目。馀峰六七十,仅如翠浪矗。北有嬾瓒岩,大石庇樵牧。下窥半岩花,杯盂琢红玉,飞云峰畔过,揽之不盈掬。祝愿融最高绝,紫盖不足录。俯视同仰观,苍苍万形伏。惟馀岣嵝峰,南睇半空绿。仿佛认潇湘,向岳流屈曲。高处惊我魂,幡思宅平陆。其东有雷穴,灵异谨勿触。云来绵世界,云去一峰独。僧窗或留罅,云入不可逐。绝顶横石渠。仙人有遗躅。山多金光草,夜半如列烛。灵药不可寻,吁嗟归太速。
闻蝉五绝句奉呈诸幕友。宋代。曾丰。风里为生露作粮,腹中潇洒正清凉。长歌商颂声初振,细听韶音味可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