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摄山秋夕作。清代。屈大均。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参考资料:
1、郁贤皓主编,江庆柏本卷主编.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六卷 清、近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7
2、刘世南编注.清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124
3、陈永正选注.岭南历代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268-269
公元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为逃避清兵迫害已削发为僧九年的屈大均在南京稽留时,曾至摄山游览,写下了这首山林五律。
参考资料:
1、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00
诗之着眼点在写摄山秋夕之夜景,但各联在时间上却并非是写同一时间内所见的景物而是随时逐步推移。首联、颔联写在枕上所闻所感,把心理活动描写得曲折生动;颈联写破晓前开门所见,表面写松阴,写潭水,其实都是写月色;尾联写披衣而准备重上征途。该诗寄情于景,借景言情,运笔如行云流水,婉转自如,活泼疏朗。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时间为初人夜。这时,山风怒吼,秋林摇曳,黄叶飘零,松涛阵阵,林中之鸟频频发出惊恐的叫声,整个林壑似乎处于一种惶惶不安的氛围之中,突出了摄山初夜之动态。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时间为夜半。这联以主观的想象同现实存在的矛盾以见山月之美。“一夜疑风雨”,是从首联的景物中得出的合理推理。由于入夜时风狂树动,故诗人猜测一整夜都将是秋风萧瑟,夜空如墨。殊不知事出所料,进入后半夜,风势趋缓,仰头一望,一轮山月却高挂中空,突出了诗人望见明月惊喜之情。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则写夜半后,开门所见月光下的景致:“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两句诗当化用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出句“松门开积翠”,为“开门松积翠”之倒装句。此句写开门后看见松树之影,宛若苍翠欲滴、堆积交横之藻、荇。对句则写地下的月光,有如一泓潭水,清澈透明。两句诗虽受苏轼文的启迪,但一为文一为诗,诗自有诗之意趣,可谓自铸丽语。诗人似乎是毫不着力,随手便挥洒出一幅朦胧的月夜图。
颔联、颈联同首联所写景物大有差异。首联为动景,颔联、颈联为静景,动景恶,静景诗人运用以动衬静,以恶衬美的手法,使二者形成鲜明对照,从而突出月夜之美。与此同时,景象的变化,又使意境更为丰富多彩,使结构富于起伏跌宕而不流于板直。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进入拂晓,以抒发游子他乡之孤苦收束:“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本来美好的月夜令人流连忘返,但由于诗人客居他乡,面对明月不能不生思归之念,正所谓“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披衣”这一动作,表现了诗人对月不寐。“披衣念远征”一句,显得情感低沉,无限旅思乡愁,悲酸凄苦之态尽在不言之中。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曾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此诗尾联并非景结,而是情结。但由于诗人之情结,是建立在前两联美好月夜描状的基础之上,其情来得自然、真挚、深沉,故以情结仍能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
此诗做到了自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写景自然。全诗写景似乎都是按照自然界的真实景象描摹而成,不露人工痕迹。而于景物描状中又寓有个人内在之情。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二是层递自然。诗人以时间顺序逐步推移,依次写入夜、夜半、拂晓时之所见所感,层次井然,意转而脉不断,步步相生。
参考资料:
1、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757-758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屈大均。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出塞。明代。卢楠。城门伐鼓日欲堕,西山返照入平芜。玉关秋动气横塞,交河霜冷夜弯弧。健儿风吹白豹障,将军雪压金仆姑。昼传羽檄连云戍,夜发精兵到海隅。
陈大云诞日诗召和 其一。明代。区越。水绕花环寿域春,软红飞断六街尘。醉中谙得华胥路,始信家君酒有神。
翻香令·醉和春恨拍阑干。宋代。邬虑。 醉和春恨拍阑干。宝香半灺倩谁翻。丁宁告、东风道,小楼空,斜月杏花寒。梦魂无夜不关山。江南千里霎时间。且留得、鸾光在,等归时,双照泪痕乾。
金陵社集诗 后湖看荷花共用水香二韵。宋代。王野。 芬馥满湖田,烨烨朝霞绮。朱颜笑倚风,分影与秋水。
木文真人章圣朝合州进到其事甚怪至京其木中。宋代。李廌。犀视月通角,蝉想丸目入。果臝祝螟蛉,天风化阴鶂。物变知品殊,尚可易形质。真人友造化,故与物为一。持此诚与神,可贯金与石。何为辄入木,厌世未肯出。衣冠俨如生,隐若陆顾笔。非同木居士,聋俗竞禳祓。又非罗公远,戏隐逞幻术。疑是青羊老,合江聊示迹。薄游附驿车,灵宫居二室。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宋代。王迈。直道年来冷似菰,西山去后有人扶。王郎此段真奇特,又喜三山出介夫。
遣兴十首 其五。宋代。员兴宗。草色当阶绿渐侵,我观物化岂无心。风轩纳絮春无赖,雨屋关愁夜不禁。
春日(己巳岁作)。明代。杜琼。白发慵梳不裹巾,高斋无语独伤神。忧君谁似监门女,匡世难求筑版人。天外乱山迷落日,雨中芳草恋残春。新刍未熟难成醉,欲借醇醪问比邻。
游栖嵓寺三首 其三。元代。王恽。层岩重倚尚斜阳,山下风烟一漫苍。恨煞爱山王老子,不来同宿赞公房。
送张文龙州判。宋代。陆文圭。太息君侯有祖风,樽樽五载簿书业。功臣昔绘云台上,循吏今標汉傅中。绿水江风送行色,紫金亲月照孤忠。预人家国非吾事,但喜诗书气味同。
同余德甫吴明卿王元美再游张园 其三。明代。宗臣。不尽山灵僻,难持幽思翻。星辰莽相照,鸟雀一何喧。竹叶传金瓮,松花落石门。危峰一长啸,髣髴是昆仑。
友人招赏桂花 其三。明代。张萱。开尊倚树共淹留,笑撚花枝醉未休。闻说王孙招未得,至今空负小山秋。
画龙歌。明代。谢肃。海云飞扬海水摇,云水挟风相怒号。重渊无底龙睡熟,霹雳一声凌九霄。额鼻如山目如电,生金鳞甲光芒见。倏忽变化那可攀,驱江捲湖不作难。天下丰年在霖雨,勺水归潜还得所。君不见丈夫用舍安有时,吁嗟乎龙应解知。
木兰花慢(两峰插云)。宋代。周密。碧尖相对处、向烟外、挹遥岑。记舞鹫啼猿,天香桂子,曾去幽寻。轻阴。易晴易雨,看南峰、淡日北峰云。双塔秋擎露冷,乱钟晓送霜清。登临。望眼增明。沙路白、海门青。正地幽天迥,水鸣山籁,风奏松琴。虚楹。半空聚远,倚阑干、暮色与云平。明月千岩夜午,溯风跨鹤吹笙。
闻履斋丞相再论贬。宋代。陈杰。江涛如此得离难,祸本萧墙两巨奸。仲举能无推席起,茂弘正有角巾还。救时岂料兔三窟,去国才知虎九关。卖论取官方翕翕,吾诗未敢落人间。
帘。唐代。李峤。清风时入燕,紫殿几含秋。暧暧笼铃阁,纤纤上玉钩。窗中翡翠动,户外水精浮。巧作盘龙势,长迎飞燕游。
送枕屏竹炉与刘公达致政道室。宋代。姜特立。不画椒房百子图,销金帐下拥流苏。聊将鸥鹭沧洲趣,伴送江西古竹炉。
梅夏应教诗。南北朝。薛道衡。长廊连紫殿。细雨应黄梅。浮云半空上。清吹隔池来。集凤桐花散。胜龟莲叶开。幸逢为善乐。频降济时才。
暮秋独游曲江。唐代。李商隐。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书事二首。宋代。孔武仲。北来烟爨苦凄凉,金灶峥嵘突尾长。满箧香粳无处用,邮亭一饱待桄榔。
送关小师还金陵。唐代。皎然。如何有归思,爱别欲忘难。白鹭沙洲晚,青龙水寺寒。蕉花铺净地,桂子落空坛。持此心为境,应堪月夜看。
弁彼鸴斯,归飞提提。民莫不穀,我独于罹。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心之忧矣,云如之何?
踧踧周道,鞫为茂草。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永叹,维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
小雅·小弁。清代。佚名。弁彼鸴斯,归飞提提。民莫不穀,我独于罹。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心之忧矣,云如之何?踧踧周道,鞫为茂草。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永叹,维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萑苇淠淠。譬彼舟流,不知所届,心之忧矣,不遑假寐。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譬彼坏木,疾用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相彼投兔,尚或先之。行有死人,尚或墐之。君子秉心,维其忍之。心之忧矣,涕既陨之。君子信谗,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伐木掎矣,析薪扡矣。舍彼有罪,予之佗矣。莫高匪山,莫浚匪泉。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无逝我梁,无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弇园杂咏十六首 其六 金粟岭。明代。王世贞。罢翻经卷旋呼杯,为爱天香桂子开。醉后飞花满巾帻,真成金粟卧如来。
简赵子昂。宋代。牟巘。君维大雅姿,被服蔼兰荪。胸次综流略,本本又元元。手追七子作,凌厉气所吞。馀事到翰墨,藉甚声价喧。居然难自藏,珠玉走中原。四年郎省户,小滞当高鶱。肯来为多士,复除布春温。力争吾道回,中流收崩奔。眷言维桑旧,从容驻輶轩。我亦喜再见,一笑略寒暄。首诵新诗章,两耳为君尊。高情殊磊落,俗子何足论。顾我寂寞地,无物当赠言。乃复携尺纸,看君醉墨翻。霜木石共老,野竹翠不蕃。落笔频申顷,岁晚古色存。思君时一把,此意期勿谖。
岘潭作①。唐代。孟浩然。石潭傍隈□[左耳旁+奥],沙岸晓夤缘。②试垂竹竿钓,果得查头鳊。③美人聘金错,纤手脍红鲜。④因谢陆内史,莼羹何足传。
漫题。清代。陈忠平。数声疏响此何时,落叶飘萧究可衰。便剩牢骚空对酒,渐磨棱角不成诗。可怜黄鹄青云梦,都做幽闺怨妇辞。万古情怀同寂寞,英雄儿女一般痴。
送同落第者东归。唐代。李益。东门有行客,落日满前山。圣代谁知者,沧洲今独还。片云归海暮,流水背城闲。余亦依嵩颍,松花深闭关。
勉子从学肆业。明代。张秉壬。函丈亲宜炙,江水一箧轻。是谁无别恨,欲汝达时名。文用三冬足,才须七步成。阿符宜勉力,韩愈鬓星星。
上元即事四首。宋代。程公许。不用长檠换短檠,一窗图史任纵横。定知太乙青藜杖,合向书边分外明。
淄川行。清代。顾炎武。张伯松,巧为奏,大纛高牙拥前后。罢将印,归里中,东国有兵鼓逢逢。鼓逢逢,旗猎猎,淄川城下围三匝。围三匝,开城门,取汝一头谢元元。
上之回。唐代。李贺。上之回,大旗喜。悬红云,挞凤尾。剑匣破,舞蛟龙。蚩尤死,鼓逢逢。天高庆雷齐坠地。地无惊烟海千里。